第03版:驿站

明明什么也没做,却感觉心好累

你遇到过“决策疲劳”吗?

扫一扫 看新闻

“面对满满一柜子的衣服,我竟然选不出穿什么。最后随便裹个外套就出门了。”

“我的总结材料改了好久,纠结到交稿的最后一刻。”

“在网购平台搜索商品名称,结果弹出了成千上万的相似商品,经过数小时的挑选,最终却选择放弃购买,关闭了购物网站。”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什么也没做,却感觉好累?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带着高涨的情绪开始,却在“心累”中结束,看似拥有了无数选择,实际上却感到“无从选择”的情况,是因为我们遭遇了“决策疲劳”。

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表示,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还是人生中的关键抉择,都需要我们作出决策。有的决策在瞬间就完成,有的则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而这其中占据大多数的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它们正在无形间损耗我们的精力,不断降低决策质量,并让人的思考能力大幅下降。当我们不断做出决策时,注意力和意志力会逐渐耗尽,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决策疲劳”现象。

“决策疲劳”正在消耗有限的自控力

苗苗(化名)是一名网购达人,她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各种购物App。每天,她的指尖轻点屏幕,穿梭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寻找着所谓的划算。然而,这看似简单的购物过程,实际上却耗费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苗苗说:“每次看到商品,都要反复思考它便宜不便宜,到底要不要买,怎样买才最划算……”

“双十一”将至,各大电商平台早已摩拳擦掌,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试图在这场年度消费盛宴中抢占先机。苗苗本打算购买一瓶价值68元的洗发水,但当她发现商家推出了“满199包邮”“满299减30”的“双十一”优惠活动时,原本简单的购物计划瞬间变得复杂起来。为了享受免费配送,苗苗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购物车里添置了一堆她原本并不需要的商品,直到总价超过了199元,她犹豫了一下,索性凑够299元可以直接减30元,苗苗又开始凑单。几天后,当她拆开这些快递,心中却充满了懊悔。那些因凑单而购买的物品,不仅占用空间,还让她感到愧疚——既没有实用价值,也不符合预期的质量要求。

因为热衷于精打细算,苗苗的生活节奏因此变得异常忙碌。每天,她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对比、筛选商品,寻找最佳的购买时机。尽管如此,她还是经常因为犹豫不决而错过了所谓的最佳时机,或是买到并不满意的商品。“我感觉自己像是陷入了购物的怪圈,每次都想理智消费,但最后总是一次次地冲动购物。”苗苗无奈地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购物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但随之而来的是选择恐惧症和“决策疲劳”的加剧。消费者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往往难以迅速做出决策,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疲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决策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做出太多决策时,其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减弱,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判断与选择。方向明建议,网购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我们不需要有很重的决策负担,可以通过设定购物预算、制定购物清单等方式来减轻“决策疲劳”的影响、实现理性消费,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

人每天要做出35000次决策

美国的一项研究估计,一个人每天要做出35000次决策。听起来够夸张的,但到大脑里逛一圈就会发现,咱的脑瓜是真闲不下来。

每天一睁眼就有无数选择涌来:要不要再眯五分钟?今天穿哪套衣服?早餐吃豆浆油条还是牛奶面包?今天要不要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上周出差的报销单今天去签字还是周五再说……这还没干啥正事儿呢,大脑后台就已经疯狂运转上了。

就算是休息时间,脑内剧场依然演个不停:趁着天气晴好,计划出门旅游散散心,选择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行程怎么安排最合理,住哪更有性价比?庞杂的信息伴随海量选择迎面砸来,头都快炸了,还没出发却哪都不想去了。

众所周知,大脑处理任何一项任务,都是需要占用认知资源、消耗能量的。这一个个微小决策,看起来不起眼,但架不住数量庞大,各种思前想后就相当于大脑后台开了无数程序,怎么可能不累呢?而这件事的可怕之处还在于,这种疲惫会影响其他更重要的决策,让你在关键时刻冲动行事,或者拖延决策,甚至啥也不做。

网友分享“决策疲劳”自救指南

有网友发文,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有做不完的决策,吃饭、休息、工作、娱乐、社交、购物等,这些微决策越多,大脑越疲惫,能量消耗也越快。在该网友看来,“决策疲劳”是特别消耗磁场能量的隐形杀手,这一观点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共鸣。

在评论区,众多网友纷纷分享了各自的“自救指南”。以购物这件事为例,有经验的网友建议,在选购商品时应当比较三家店铺的信息,但不宜超过第四家,因为过度对比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加剧脑力消耗,导致身心俱疲。

此外,针对手机成瘾现象,尤其是频繁浏览短视频的行为,广大网民指出,此类活动表面看似轻松愉悦,实则会导致个体被动接受大量零散信息,迫使用户不断做出微小的选择决策,进而加剧身心疲劳程度。这一现象也合理解释了为何众多人群试图借助使用手机来舒缓情绪,却往往适得其反,感到更加疲惫不堪。

为了改善“决策疲劳”,一些网友采取了简化生活的策略,如“一次只专注一件事”,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以此减少不必要的小决策。还有部分网友则提倡对日常琐事进行预先规划,如提前选定每日餐食及着装,以此避免临场时的犹豫不决。最直接有效的解决之道,则是将那些非关键性事务规范化、固定化,以此降低选择带来的负担,从而让大脑得以从频繁的决策中解脱出来,恢复精力。

咨询师观点

做减法,摆脱拖延

更多的选择好像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自由,反而让人陷入了无休无止的纠结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精力的飞逝以及殚精竭虑的疲惫感。

那么,如何解决“决策疲劳”,告别犹豫和纠结呢?方向明建议,大家从简化选择、有意识地分配决策、合理选择决策时间、提前制定好计划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自己的决策力。

1.简化选择,把精力留给重要的选择上

每个人的心理资源都是有限的,在这个“选择多得让人头大”的环境里,只有减少不必要的决策,才能留出精力应对其他更重要的决策。

我们可以尝试在选择的时候分清主次,将自己面临的选择数量减少到最小,只考虑最核心的选项,避免在小事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2.有意识地分配决策,合理选择决策时间

在一段时间内,分散决策可以减少“决策疲劳”的影响,尽可能将重要的决策分散到不同的时间段或日期,而不是集中在一天或一段时间内。同时,也可以给选择设定一个期限,在时间截止前完成决定,切断纠结。

当然,避免在疲劳状态下做出重要决策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有些事情,可以不用急着做决策,先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等到自己思路比较清晰、平静和专注的时候再来考虑。

3.提前制定好计划,停止决策后比较

选择困难的人常常为了很小的事情而耗费大半的精力。其实,我们可以提前安排好计划,根据计划安排日程,避免临时面对选择而出现纠结。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既然已经做出选择,就不必再为已经做出的选择而后悔,不要再去进行反复的比较。如果每次决定完都反复比来比去,不光会对决定的结果不满意,还会养成习惯,让下一次决定也犹犹豫豫、比个没完。

方向明表示,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决策,太多、太纠结的选择会把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变成“甜蜜的负担”,而一味地想挑最好、最完美的,只会让选择更难。

本版文字/供图: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实习生 马娇婷

2024-11-02 明明什么也没做,却感觉心好累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501673.html 1 3 你遇到过“决策疲劳”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