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
编者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浩瀚如海的义乌党史里,刻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历史故事,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历程。细细研读,自“开国大典”伊始,在历年的国庆大典中,有不少义乌人曾在天安门观礼,近看万民欢腾,聆听盛世高歌,见证国家翻天覆地的发展盛景。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庆日,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此时此刻,人们思绪澎湃,激情满怀。让我们再次回望一个个历史影像,聆听一次次时代回响,共同领略复兴奋斗的壮阔,感受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为此,本报携手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专版,记录国庆大典上的“义乌身影”,以飨读者。
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当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自一九五零年起,即以每年的十月一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75年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5年来,每逢国庆日,华夏儿女载歌载舞共襄盛事,隆重欢庆这一重大节日。
历史终将铭记重要的时刻。有些事,改写历史;有些人,见证沧桑。这些事,值得义乌人民永久铭记;这些人,值得乌伤大地不断追寻。
为“开国大典”的安保工作尽心尽力
“开国大典的时候,我是负责天安门警卫工作的副指挥,从为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做保卫工作,到担任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的警卫任务,我三个礼拜几乎没合过眼!”新闻报道《我的1949:保卫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刊登于2009年。当时,下骆宅江村人骆骥已是94岁高龄,念及60年前的经历,他依然记忆犹新。
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科科长毛晓龙考据资料后,撰写了《开国大典的台前幕后》,生动记载骆骥讲述过的一个插曲——
当日凌晨5时,整个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后东西观礼台,包括后来的中山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向南到门箭楼,红墙中间的松树林地带全部实行严密警戒,封锁各路口禁止任何车辆行人通行。
周恩来突然来到了天安门。纠察总队一大队大队长吕展正要汇报警卫情况。周恩来说:“你不用汇报,我们到现场去看一下。”他沿着警卫路线看了看,凡是毛泽东所要经过或停留的地方,都详细地一一过问。来到为毛泽东准备的休息厅,他健步来到沙发前,试坐了坐,看稳不稳,还翻看沙发座位下有无异物。
看完后,周恩来又走到检阅台前,看毛泽东要站的位置是否平稳,试一试扬声器的声音是否失真,看散会后毛泽东要沿着天安门城墙行走的路是否平坦。他检查完后,又问临时厕所搭建情况,吕展告诉他“已经搭好了”。
当看到金水桥后边搭起的两座观礼台时,周恩来问道:“这两座观礼台搭好后,经过试验吧?如果人员上满了稳不稳,牢固不牢固?”吕展回答:“保证牢固。”骆骥在一旁接着说:“搭好后警卫师古远兴参谋长拉来一个营,登上每个观礼台,作上下跳动十分钟的试验,很牢固。”周恩来点点头说:“好!好!做事就要这样认真!”
当天中午12点多,随着游行群众和受阅部队的进场,警卫工作也进入全负荷状态。下午2点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车先后开进天安门广场后面的停车场,下车后大家相互握手致意,由周恩来引导一起从天安门城楼西边人行道缓缓走上城楼。
“出于工作的需要,罗瑞卿部长点名让我上天安门警卫,随时保持城楼上下的联络,我就这样幸运地在天安门城楼上目睹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我的1949:保卫毛主席登上天安门》一文记录了骆骥亲历的一幕。
王圣潮撰写的《骆骥和伟人们》记载了另一段故事——
1964年6月26日,全国公安部队“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公安部队政治部秘书长的骆骥,负责组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工作出色,毛泽东高兴地走过来握住他的手,得知他是浙江义乌人后,亲切地询问:是不是初唐四杰骆宾王的后代、是第几代子孙,并称赞骆宾王是个大才子,对其才华表示敬佩。刘少奇打趣他:你也是个才子嘛!引得在场的人大笑起来,骆骥当时竟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毛泽东和骆骥握手的大幅照片,登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全国各大报纸都予以转载。这张照片,成了骆骥家的传家宝,始终高挂在厅堂上。
“义乌红色三杰”都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开国大典”上,哪些人有资格登上天安门城楼呢?
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登上天安门城楼有600多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中国领导人、政协代表和候补代表;二是警卫服务人员、新闻记者及特邀人员等。
据义乌党史资料记载,“义乌红色三杰”中,陈望道作为“特别邀请”代表、冯雪峰作为上海各界人民团体代表、吴晗作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代表,都有幸在开国大典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陈祥有是陈望道的侄女婿,岳父是陈望道的幼弟。作为城西街道“信仰树”宣讲团成员,陈祥有一直专注于陈望道相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日前,他撰写了《陈望道参加开国大典经历回顾》一文,并回顾了陈望道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情景——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陈望道思绪万千,心潮澎湃。雄伟的天安门,壮丽的广场,欢乐的人群,红旗的海洋。毛泽东主席声震寰宇的庄严宣告和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宣读的公告化作全体中国人的心声。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陈望道亲眼目睹为之奋斗的初心终于迎来光明前景,内心十分欣慰——开国大典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我将以此为起点,为新中国的建设继续奋斗,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2019年9月22日,中央档案馆精选馆藏珍贵档案文献,推出从“五一口号”到开国大典大型档案文献专辑。首次公开了由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彩色影像。
据毛晓龙考证,影像中,16时35分,战车师行进在天安门城楼前,26架次的飞机组成“品”字队形,依次通过了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上的人纷纷向天空挥手致意。此时,出现了一名义乌人的身影,他就是吴晗。吴晗正翘首以盼,眼望向左侧天空,右手举起,挥动向天空致意,右侧是张奚若,左侧是陈毅。
据悉,1949年9月,吴晗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日,他参加了开国大典。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吴晗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曾经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奋不顾身地进行斗争的民主战士,此时此刻他怎能不欢欣鼓舞,怎能不激动得热泪盈眶呢?”毛晓龙写道。
在雪峰文学馆二楼的展厅里,挂着巨幅黑白照片记录着开国大典的盛况,并配文:冯雪峰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当年10月9日,冯雪峰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被选为政协第一届委员。
义乌杰出的妇女代表应邀到了北京
在《义乌党史二卷》《义乌县志》中,记载了好几位义乌人都曾应邀参加过国庆观礼。其中,还有几位杰出的妇女代表,“1951年9月,义乌县妇联主任陈英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
“华溪乡屏石头村村民虞小玉将土地改革后第一次收获的稻谷捐出225公斤,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11月,儿子在朝鲜战场牺牲,她强忍悲痛,将130元抚恤金捐给村农民协会和互助组农户。1956年被评为全省烈军属模范,并应邀上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党史资料中,这样写道。
在虞小玉的长孙金国强的印象中,奶奶是一个十分能干的人,“廿三里一带,向65岁以上的老人打听一下,提起‘虞社长’几乎人人都知道的。”
虞小玉命运坎坷,幼年时当过童养媳,33岁时丈夫因病早逝,两个儿子也因贫病夭亡。虞小玉是个不服输的人,她发奋图强,先后担任过互助组长、初级农业合作社主任、火星高级社副主任、廿三里人民公社副社长兼畜牧场场长,在组织群众抗旱防洪、发展生产中做出显著贡献。
“奶奶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好榜样。我在家里看到过一张十分珍贵的黑白照片,上面是周总理和我奶奶握着手。可惜呀,后来照片丢了。”金国强推测,这张照片应该是虞小玉当年参加国庆观礼时拍摄的。
返回义乌,虞小玉的干劲更足了。因为工作出色,她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防洪模范、三八红旗手,受到省、专署和县的表扬奖励。1958年义乌县委授予“模范党员”称号,号召全县党员和人民向她学习。
晚年,虞小玉担任廿三里羽毛厂党支部书记,使一个原来只有几十名职工的小厂,一度发展成为500名职工、年产值40万元的社办骨干企业,在华东五省一市羽毛行业会议上介绍经验,受到好评。
2006年,金国强兄弟姐妹将家里珍藏了27年的虞小玉的奖章、奖状等30多件珍贵遗物捐赠给义乌市档案馆永久保存。“整理过程中,我还发现几本‘天书’笔记本,我翻开过几次,完全看不懂,都是些横横竖竖的线条,还有几个很像汉字‘四’。”金国强笑着说,“奶奶一天学堂都没上过,虽然不识字,但她用自己的智慧记录着每天的工作。”
76岁那年,虞小玉因患乳腺癌病逝。“离世前,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辈子是光荣的。”说到这里,金国强不禁红了眼眶。
“独臂英雄”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上溪镇下宅村,村歌《家在下宅》中歌咏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义乌著名的“独臂英雄”——金福条。
义乌党史资料记载:1959年,水库代表出席了全省农业战线先进集体和劳模大会及全国水利战线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同年10月1日,岩口水库代表、独臂英雄金福条参加了国庆典礼全国群英会,在天安门受到党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同年下半年,省电影拍摄组在岩口水库摄制的电影纪录片《巧夺高工效》,于1960年春在全省上映,《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也都以头版位置报道了岩口水库工效“一跃再跃”的事迹。
“当时,参加庆祝大会的共有2.6万人,由于人民大会堂容纳不下,大家是分两批参加庆祝大会的。我参加的是9月28日的庆祝大会,时间从下午3点半一直到晚上8点半,结束的时候,每人分了一对雪白的大馒头。我那次一共在北京住了14天,整个人都变白、变胖了。参加庆祝大会的前一天晚上,为了第二天见毛主席,我特意去理了一个发,花了5角钱。我想这毕竟是在首都北京理的发啊,如果是在义乌的话,两角钱就够了。那次上北京,我一共筹集带去了6元钱。庆祝大会上,第一个出来的是毛主席,一见到毛主席,我就非常兴奋,那种开心劲简直无法形容。后来,出来的是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据资料记载,金福条在接受采访时,曾细细地回忆当时的情景。
下宅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当时他才12岁,“独臂英雄金福条是义乌最轰动的人物,特别是北京回来以后,不论是县城还是乡下农村,墙上到处都是金福条的画像和标语。”在义乌,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特别是义亭老区一带的老人,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独臂英雄金福条的许多事迹。
“后来,父亲一直留在岩口水库工作,直到1980年12月光荣退休。”在儿子金元井的记忆里,金福条返回义乌后,对请柬和观礼胸佩宝贝得不得了,珍藏了五六十年。“挺可惜的,这些东西后来找不着了,很多老照片也找不着了。”
金元井说,父亲是“劳碌命”,退休后回到家里也是片刻不得闲。2014年,金福条去世。
义乌乡镇干部参加国庆观礼“第一人”
史料记载:1969年9月30日,优秀干部朱和墉赴京参加20周年国庆观礼。当时,他担任佛堂公社党委书记。
据《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大奖状”》一文报道,朱和墉只有高小文化,土改时即参加工作。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组建过全县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佛堂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社长。朱和墉在参加集体劳动中,与农民群众同工同酬,在他的带领下,该社成为全县粮食单产最高的一个单位。1958年12月,荣获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大奖状,这也是当时浙江为数不多获得这一殊荣的乡镇。
2008年底,朱和墉辞世。说起过去的事,他的儿女们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说,朱和墉当年有“三大创举”:一是第一个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二是带领社员共同努力,成为义乌第一个粮食亩产超过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中800斤指标的合作社;第三,作为义乌乡镇干部参加首都国庆观礼,他是第一人。
文中,老伴金珠琴回忆道:“每天天还没有亮,他就卷起裤腿,挑上两只粪桶,手里握着锄头、拖着箩筐下田去了,一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家,晚上又要组织开会。那时,他与社员一起劳动,却坚持只拿一半工资,这是为了能让其他社员吃饱、多些收入。他创造了‘按田块、定路程、分等级、搞定额’的农活按件计酬、按劳分配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保质保量争干抢干农活的积极性。同时,他因势利导依靠和动员集体力量,修建了全镇70多座山塘水库,沿义乌江建起了电灌站,改变了农田灌溉条件,改变了80%以上农田‘靠天产粮’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