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民生

160尾义乌小鲵放归自然

▢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实习生 叶毅和

本报讯 7月26日上午,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浙江师范大学工作人员来到上溪镇林区,一同将160尾由浙江师范大学“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人工繁育的义乌小鲵幼体放归大自然。

义乌小鲵是中国稀有两栖动物,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因1985年首次在义乌大陈镇被发现而得名。这种古老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超过3亿年,被誉为“活化石”。此次放归活动的地点经过精心挑选,据浙江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荣泉教授介绍,这里环境条件优越,人为干扰少,并且在此地曾发现过义乌小鲵的种群。

放归后,这些幼体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水中自由游弋。“我们实验室自2016年起就开始探索义乌小鲵的人工繁育技术,每年都能成功繁育出500至800尾义乌小鲵。”郑荣泉说,放归后他们还将继续实施标记重捕的工作,以评估放归成效。

据悉,近年来义乌小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存状况堪忧。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易危物种”;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义乌小鲵被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市自启动义乌小鲵抢救保护行动以来,先后在大陈镇、赤岸镇、城西街道、上溪镇发现义乌小鲵栖息地7处,通过打捞漂浮物、浮萍等方式,清理出产卵场6处,利用树枝、木板等工具人为架设上岸通道7处,成功放归义乌小鲵幼体320尾。

“此次放归行动,我们将分两批共放归300尾小鲵,首批为160尾幼体,第二批140尾成体将在下一季放归。”市农业农村局资源管理科科长邹涛表示,市农业农村局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义乌小鲵放归后的生存监测和评估工作,确保义乌小鲵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顺利生存和繁衍,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024-07-27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75562.html 1 3 160尾义乌小鲵放归自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