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早起真的能让人一天充满活力。”“不是,每个人生物钟不同,有的人晚上工作效率更高,早起反而会造成一天的疲惫。”
“黏糊糊的夏天实在难熬。”“不是,南方大冬天的湿冷长冻疮才更难受。”
……
我们生活工作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拥有共同口头禅的人,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不是。夸张到甚至每句话都要以“不是”来开头,不管你输出什么观点,他都要先反对。你说一句话,他有十万句在等着。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怼而怼。心理学把这称为习惯性反驳。
赢得暂时优越感,却失去了朋友
习惯性反驳,一个看似微小却能在人际交往中引起涟漪效应的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中屡见不鲜,它不仅影响沟通效率,还可能损害人际关系。
上周五项目讨论会上,公司市场部提出了一个新的推广策略,旨在通过与社交媒体KOL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正当大家准备深入探讨这一方案可行性时,成功(化名)迅速插话:“这方法早就过时了,现在谁还看KOL啊,短视频才是王道。”他没有提供具体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只是凭借个人直觉否定他人提议。此举立刻让提出方案的同事感到尴尬,现场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
类似的情况在午餐后小憩中再次上演。同事们正分享着假期旅行的经历,相互推荐端午假期可以“打卡”的地方。一名女同事兴奋地讲述她在新疆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的故事,而成功立即打断说:“那家餐馆我看过评论,评价一般,你应该去尝尝另一家更有名的。”他的习惯性反驳让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变得微妙,女同事的笑容渐渐收敛,其他同事也开始避免主动分享,生怕成为下一个“被纠正”的目标。久而久之,在大部分同事心中,成功就是一个扫兴的人,在团队分组协作项目时,也鲜少有人愿意和成功一组。
更深层次分析,成功这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认可的渴望或是对控制感的追求。他可能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知识面或见解来获得团队中的权威地位,却忽略了有效沟通的核心——倾听与尊重。长此以往,这种习惯性反驳会逐渐侵蚀团队的信任基础,降低成员之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表达。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习惯性反驳,并不会让你高人一等,反而会将自己推入人际关系的深渊。学会克制收敛,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长久之道。
一个西瓜引发家庭“辩论赛”
日常生活中,小敏(化名)总能感受到丈夫亚飞(化名)那股不自觉的职业习惯——习惯性反驳,这让她感到十分无语。
“我的丈夫是学法律的,日复一日的法庭辩论,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任何观点都习惯性地从不同角度反驳,哪怕发生在家庭日常琐碎的小事中。”小敏说,前些天晚上,楼下小区刚开了一家水果店,卖的西瓜正在做促销活动,她满心欢喜地从水果店买回一个黑皮西瓜,希望能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清凉。然而,丈夫又开启了他那“律师模式”的思维引擎:“你知道吗?其实麒麟瓜在口感上更胜一筹,它的果肉细腻,糖分分布均匀,是夏天解暑的上佳之选。”随后,他像在法庭上陈词一样,从西瓜的种植环境、品种特点到营养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反驳教育,每一个字眼都透露出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小敏本想简单分享这份生活的甜蜜,却不料又被拉入丈夫的职业习惯中,心中的期待瞬间化为失落与无奈。“我只是想吃个西瓜,为什么连这点小事也要变成一场辩论赛?”她的声音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激动。长久以来,这种习惯性反驳渐渐成为他们相处中的一块绊脚石,让本该轻松愉快的时刻变得沉重。
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小敏的话语中带上了少见的尖锐:“法律是你的世界,但在家里,我们能不能就只是两个普通人,享受简单的生活乐趣,而不是每句话都要经过一番逻辑检验?”她的言辞直击核心,让房间里的空气凝固了片刻。
亚飞愣住了,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把职业习惯带入了家庭生活,那些他以为的知识分享,在小敏眼中却成了一种负担。他的本意并非要破坏这份简单的快乐,而是长久以来,法律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让他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习惯性地寻找不同视角,进行分析与评判。
你真的“赢”了吗?
“我们身边应该都有这样的人,和他们交谈会缺乏愉悦感,聊天的话题也很难深入,好像每一次说话都会随机爆发‘口舌之争’,你说东,他说西,一定要唱反调,最后导致大家不欢而散。”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贾春梅介绍,习惯性反驳是一种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符合自己预期、认知、观点和偏好的信息时,通常会下意识并且反射性地进行否定或反对。
反驳,是人的一种本能。心理学上有一个逆火效应,即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时,会下意识忽略或反驳它们,并且会强化原来的观念。分析那些喜欢反驳的人时,会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心理原因:一是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反驳别人时内心会产生力量感和征服感,体验到战胜别人时“赢”的快感;二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他们害怕承担错误,常常选择逃避责任;三是属于自恋型人格,总自以为是,凡事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喜欢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指责别人的观点或行为。
当反驳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这些人的言行势必会导致周围人的不适和反感,给别人留下“与人为难”“爱抬杠”的不良印象,从而渐渐地被人疏离。其实,家庭生活中,我们所涉及和谈论大部分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而那些喜欢反驳的人总要上纲上线,凡事争个输赢,这就极容易发生各类夫妻矛盾、亲子矛盾,破坏原本安宁、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工作中亦是如此,习惯反驳的人会给边上合作的同事和朋友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其实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否定的感觉。
咨询师观点
反驳是本能,反省是本事
那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习惯性反驳的人?贾春梅建议,克制自己的反驳欲,关键在于学会接纳和同理别人。要知道拥有真正智慧的人,往往不会过分执着于和别人在小事情上争胜负,因为那些都是无谓的精力消耗。一个人如果赢了争论,却输掉了原本和谐的关系,那么,即使赢了辩论,又有何意义呢?反之,如果选择了认输,却赢得了对方的好感,那么,即使输了辩论,又有什么损失呢?所以,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我们明知可以“战胜对方”,不如选择“认输”。不以言语胜人,才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身处一个开放、包容、多彩的世界,习惯性反驳不仅会伤害周围人的情感,也容易让自己变得愈发孤独,从而错过那些能够开拓自己视野、丰富思想的时机,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学会走出自我的小世界,用心去倾听外界不同的声音,放下内心那份急于反驳的冲动,学会用心去感受别人话语中的深意,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提高自己的认知,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