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谭祉潇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各种蛇类开始频繁出洞活动,尤其是雨前、雨后、凌晨、傍晚等时段,这些“不速之客”贪图凉快,到处“遛弯儿”。4月份以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就已收治10余例毒蛇咬伤患者。
75岁的吴大爷(化名),清晨5点在家附近的田畈、山间小路散步,突然右脚脚踝处一阵剧痛,是一条黄褐色小蛇!吴大爷脚踝连着小腿当即高高肿起,又胀又痛。家人马上将其送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因为并未拍下毒蛇照片,医生只能根据患者描述,查看伤口咬距、症状,按照多年救治经验,第一时间给吴大爷注射了“抗蝮蛇毒血清”,给予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并邀请中医科专家会诊,辅以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内服。经过几天治疗,吴大爷脚踝至小腿处肿胀已基本消退,体内无毒素残留。“爷爷,下次去田里要穿上套鞋!”这已经是吴大爷第三次因为毒蛇咬伤住进急诊科了,急诊科主任医师黄小英再三嘱咐他去野外一定要做好防护。
“我就捡个东西,手指突然很痛!低头一看,一条很粗的蛇正沿着墙角爬。”43岁的方大姐(化名)住在员工宿舍,宿舍四周靠山,说起被咬那天的情形,她还是心有余悸。右手指被咬后,方大姐立即用绳子绑住了手指指根,减缓毒素蔓延,但很快整个右手、右前臂又肿又疼。入院时,方大姐的手指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因绳结捆绑时间过久,还出现了局部皮肤发黑现象,有坏死风险。医生立即给予局部切排,排出毒液和淋巴液,消毒换药,注射“抗蝮蛇毒血清”。经过治疗,方大姐伤口恢复情况良好。“使用绳子紧紧束缚伤口上方的做法是有风险的,可能会出现蛇咬伤诱导性骨颈膜室综合征,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甚至截肢。”黄小英说。
据统计,市中心医院每年都会接诊250例以上的蛇咬伤病人,多集中在4月到10月,被蛇咬伤的时段主要在下雨之前、下雨之后以及早晚蛇类出没的高峰时段,大部分患者是在田间、鱼塘等野外工作的人群或是在野外游玩的市民。蛇也可能躲进车内、民宅等处乘凉或觅食。在义乌,经常出没的毒蛇以蝮蛇、五步蛇、竹叶青蛇、眼镜蛇和银环蛇为主。
急诊科医生提醒,大家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前往野外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被蛇咬伤后,应急处理勿大意。首先,要脱离危险环境,有条件的话要拍下蛇的照片,以便后续治疗。其次,不要慌张逃跑,尽量限制被咬伤部位活动,避免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等,以免伤口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伤害。第三,可以用绳子等进行结扎,松紧度以远心端可以摸到动脉的搏动为宜,每半小时到1小时松开结扎3分钟。最后,应在结扎或扩创后因地制宜地用清水、冷开水等反复冲洗伤口,并及时就医。目前抗蛇毒血清是蛇咬伤的唯一特效药。
此外,市民朋友还可以多学习一些知识,以便第一时间区分是有毒蛇咬伤还是无毒蛇咬伤。有毒蛇咬伤的特点:咬伤处可能有两颗较大的牙印;伤口周围迅速出现肿胀、疼痛、麻木或刺痛感;出现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心跳加速、视力模糊等。无毒蛇咬伤的特点:咬伤处多为细小的牙印;疼痛较轻,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肿胀或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