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义乌宝藏菜市场(4)

螺蛳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生是一碗,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还是一碗。”

在一众春鲜里,螺蛳价格很亲民。菜市场里,剪好的螺蛳6至10元一斤,下班回家的路上拐进菜场,称上十几元钱,就能炒一盘清明螺,在一吸一嘬间,将春之味吸吮个痛快。

义乌话有云:“清明螺,抵只鹅”。意思是清明前后的螺蛳非常肥美,营养抵得过一只鹅,也有此时螺蛳滋味鲜美、媲美鹅肉的意思。因为这时的螺蛳已经“养”了一个冬天,开始为产卵积聚能量,肉质的肥壮程度达到巅峰。义乌人吃螺蛳,是从春天开始的。但清明时节只是起点,义乌人对嘬螺蛳的热情,会一直持续到夏日蝉鸣结束。原因无它,就是好吃。

吃螺蛳,是江南春天里的小确幸。螺蛳的吃法很多,可以清炒酱爆,也可以和咸肉、春笋搭配,煮熟挑出螺肉,还可以拌、醉、糟、炝,真是“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不过,在义乌人食谱里,大火热烈的酱爆,才能最大程度将螺蛳之鲜凸显出来。

对于酱爆螺蛳,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加什么调料,酱油还是豆瓣酱,搁不搁五香、八角、红辣椒,要不要用咸肉或者春笋,加水还是加啤酒,都随自己口味选择。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是浓油赤酱和葱姜香料不吝。否则,无法盖住腥味,鲜味就出不来。葱姜蒜不可少,不管能不能吃辣,辣椒高低来一点,非常提味。二是猛火和慢煮组合。要先爆炒,加调料入味,再加水或者酒煮。否则,外无法挂住滋味、内难以渗透汤汁,咬劲和肥嫩不能兼顾。其中的诀窍需要自己慢慢琢磨,熟则能生巧,很多主妇如果不是很有把握,可以边炒边吃边估边调,在断生到嫩熟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出锅时机。最后撒一把葱碎,一盘青壳油亮、葱翠欲滴的酱爆螺蛳就成了。

吃螺蛳是个技术活,据说北方人大多不太会。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总导演)在《至味在人间》一书中写道:螺蛳美味,但并不是每个人能享受它的。正像我们这桌几位食指大动的客人,耐不住性子高喊:“服务员,拿牙签来!”举目望去,果然是几个北方汉子。于是,同桌一位当地的女性同行,在流露无限同情之后,便开始用记录速度示范螺蛳品尝教程:伸出纤纤玉手,用前三个指头拈住一颗螺蛳,轻轻靠近唇边,两颊微微一颤,指尖便只剩下一只空壳……整个过程就像打了一个飞吻,轻佻又不失优雅,加上眼波流转,直看得糙汉们食欲难填,纷纷仿效,抓过几只,笨拙地吮吸着,弄得一屋子山响。

对此,有上海作家写文评论说:“三指拈一螺”,太过粗犷了吧?那是捏田螺!一般来说,江南女子用两指拈螺蛳足够,小指头还能下意识地翘起,形成一朵兰花状;有的美女为了不破坏刚刚做好的美甲,干脆用筷夹,倒也流畅稳妥。

两段都写得十分优雅,但我却很难生出同感。因为在义乌人的餐桌上,吃螺蛳不需要优雅。

一旦一盘螺蛳上桌,扑鼻而来的酱香味,就是一顿饭“开动”的号角。不管还有什么菜,先得吃螺蛳,因为多凉一分钟都是对螺蛳好吃的辜负。一个一个夹太慢,一定得先用勺子舀一勺出来放自己碗里,然后男女老少开始各凭本事地嘬螺蛳。撸起袖子,上下其手,左右开弓。左手负责拈螺蛳,嗦嘬吮吸,脆弹的螺蛳肉随同螺壳里的汤汁顺势吸入,筋道鲜美。遇到“不开窍”的,右手就拿根筷子戳一戳,把螺肉塞实,再放入嘴巴大力一吸。不行还可以先吸一下螺屁股,再把螺身反转,猛吸大头。原理相同,且都需要点力气。有时候,遇到一颗难吮的,能让人脑壳生疼,眼睛发胀。实在不行,可以寻根细针来,或用牙签挑肉,但就没有那一嘴到喉咙的鲜美汤汁了。而且,除非是小孩,若是成年人轻易“投降”,很容易获得一桌“善意”的微笑。

如此费事,但也是吃螺蛳的趣味之一。加上手已经沾了汤汁,所以常常是连“嗑”二三十个,一盘螺蛳基本扫光了才能罢手。最后汤汁拌饭,好不过瘾痛快。

不过义乌人喜欢清明螺的另一个原因,是螺蛳肥壮时坏螺相对较少。要知道凡有一颗臭螺,或者有泥味,那基本一锅都不能要了。讲究些的义乌人,买到螺蛳会回家先养养,吐吐沙,去去泥。等要吃了,把冒头的螺蛳一个一个挑出来,确保每一个都鲜活。挑好之后再用刷子刷干净外壳,自己拿老虎钳或者剪刀剪去尾部。为的是去除余下的一点点泥沙,同时也让螺蛳在烹炒时更加入味。

如今,菜市场里不少卖螺蛳的摊主,不仅会做好螺蛳的清洗和去尾,还会提前养上几个小时,让顾客拎回家就可以直接炒。稠关菜市场里,有一家螺蛳摊位非常有名。老板娘叫江群英,卖螺蛳近30年,从路边摊的一小盆螺蛳起家,慢慢把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光台面上的大盆就有十几个,不少都垒成小山那么高。

虽说都是螺蛳,但各有不同。按产地分本地和外地,同产地的按照个头分大中小的型号,同时还有沾着泥没有去尾的,和已经清洗剪好的。其中,本地产的螺蛳最贵,剪好的10元一斤,外地的8元、6元都有。没剪过的螺蛳更便宜,每斤只要6元、4元。另外摊位上还搭着卖田螺、花蚬、河蚌,看着就十分新鲜。

“本地螺蛳产自池塘,壳比较松脆,肉有鲜味。外地螺蛳一般是江河里的,壳硬一点,肉比较有韧劲,泥味稍重一点。不过一般大家吃不出来,我们自己卖才分得清楚。”说起螺蛳,笑呵呵的江群英一肚子“精明”。她说,年后到8月,都是螺蛳的销售旺季,最近几天生意不错,一天能卖600多斤。不过这个量对她来说,并不是顶峰:“之前做批发生意时,一天最多能卖3000斤。”

她生意好是有原因的。江群英每天凌晨3点就入场,开始清洗、筛选、去尾等工作。所有螺蛳要清水养2个小时以上,才能开始剪尾。“要尽可能弄干净,饭店拿去有沙子,客人不要,哪里会有生意。”

所有的活都是老板娘一个人干,“做这个太脏太辛苦啦,冬天生冻疮,夏天长痱子,利润也薄,所以孩子们不愿意接手。”她看着个头小小的,却能单手舀起大半盆水,单手抬一大盆螺蛳也是不在话下。而且很多老客一来,老板娘就知道对方要买哪一种、多少斤,全程甚至不需要说一句话。

江群英是江西人,却深谙义乌鸡毛换糖“进四出六”的原则,实行薄利多销。“我们赚钱,也要考虑别人赚钱,总要让别人也能赚一点。”

2024-04-08 义乌宝藏菜市场(4)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43967.html 1 3 螺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