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老陕一碗面,“嫽扎咧!”

陈虎一家。

三合一BiángBiáng面。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老陕一碗面,面如其人,嫽扎咧(陕西方言,意为“好极了”)!

面,大概是中国人饮食中最朴素无华的存在,但陕西人却能把一碗面做得浓墨重彩、妙趣横生,并创造出许多做法独特、味道一绝的面食。在义乌长春小区,就藏着一家正宗陕西味的面馆,名字叫做“老陕溢碗面”。

居民楼下的食店,外观十分朴素,但店里时不时冒出的秦腔,以及墙上的菜单会告诉你,这里的陕西含量超标。每个人站在菜单前,都会像一个正宗陕西人一样思考:今天是吃臊子面、BiángBiáng面还是羊肉泡馍,肉夹馍要不要配个凉皮抑或拌菜……

各类面食中,最显眼的是足有两指宽的BiángBiáng面。Biáng字是一个合字,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áng、Biáng的声音而得名。又因为面条擀厚切宽像裤带,所以也叫做裤带面。正是这样的宽度,加上合适的火候,才能最大程度彰显麦子劲道的牙感和清香的味道。

BiángBiáng面宽,所以必须配大碗。而一碗面,“少”得可以只有一根面条,但分量绝对能让你吃饱。

浓墨重彩的油泼辣子,是BiángBiáng面永远不变的忠实搭档。面片又宽又长,撒上干香红火的秦椒,浇上一勺泼辣子的滚油。“嘶啦”一声,麦子与辣子的香气互相激发,红与白交相呼应,原本朴素的面条瞬间活色生香、热辣滚烫了起来。

酱油、醋、味精、花椒这些调料铺在碗底,要趁热赶快拌开,让面条与调料充分融合。加上豆芽、胡萝卜、青菜的点缀,一碗馋得人口水直流的油泼辣子BiángBiáng面就可以开动了。一筷子下去,能扯出好长一段面条,吸不动,只能咬。但一口下去,一根面条可能都咬不断。由此,吃面这件事也变得趣味十足。面条柔软有嚼劲,五味调和,香气浓郁,让人不知不觉肚撑腹圆。

“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店里,餐桌上大多有生蒜。会吃爱吃的人,吃面时离不了它。奈何生蒜味道太霸道,个人实在消受不了。不过店里随用随取的面汤,却十分推荐。在吃面的过程中吸溜两口清淡的面汤,别提多舒服了。

如果你觉得BiángBiáng面里只有油泼辣子,配菜有些单调,可以试试“三合一BiángBiáng面”。除了辣子之外,又加了肉酱和西红柿鸡蛋做浇头,味道更加丰富。这原本是店里的“隐藏菜单”,只有老客知道,奈何点的人太多了,就成了店里的招牌。

BiángBiáng面味道为什么那么好?老板说,一要原料好。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食也一样,所以店里的面粉都产自陕西关中,各类配菜、调料也尽可能选好的。二要手艺好。“面要揉透,醒到位,扯的功夫也要有,才能做出好吃的面条。”店里厨房是半开放的,客人下单,后厨开始现扯面。因此出餐速度比较慢,但也能最大程度保证质量。

“东西一定要好,才会有客人。”老板陈虎今年38岁,年龄不大,经历却十分丰富。他老家在陕西渭南市临渭区蔡郭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早早辍学,外出打工。14岁,就一个人揣着50块钱离家,坐上了去南京的火车。“当时就想着哪里大去哪里,总能赚钱养活自己。去南京是因为那会儿其他票都卖光了,唯独南京有票。”后来,他独自或者与亲戚一起去过北京、广东、西藏等地,但什么工作都做不久,什么地方也待不长。正当陈虎以为自己会一直漂泊下去时,在西安,他遇见了自己的妻子王娟娣,两人一见钟情。

当时的陈虎一无所有,没办法给心上人任何承诺。恰好,这时在义乌大公司工作的姐姐,十分推荐他来义乌创业。陈虎实地“考察”了一番,觉得这个地方确实不错。刚好长春二区一间店面正在招租,价格合适。陈虎跟房东一见面,十分投缘,3天后就交了订金。他准备开一间面店,店名已经想好了,就叫“老陕溢碗面”。

彼时是2010年2月,陈虎24岁,没有钱,却有一股子陕西娃的冲劲。开店租金、装修、买厨具,前后一共花了6万元,其中4万元是向姐姐借的,5千元是堂哥家的,其他也都是跟亲戚朋友借的。为了开店,陈虎找了村里一位“面点大师”,然后叫上堂哥家的侄子,又喊来了王娟娣。

“刚开始那段时间是真的苦。”王娟娣说,为了省钱,夏天出租屋没有空调,几个人白天忙得昏天暗地,晚上就在店里打地铺。加上初次创业,什么也不懂,经常“踩坑”。不仅生意惨淡,请来的大厨也因为结婚离职,陈虎不得已自己撑着把店开下去。好不容易挣了几千块钱,结果又遭了小偷。陈虎气得三天没出门,一度“撂挑子”不想干了。好在王娟娣默默坚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次之后,店里生意就好了起来。”

面馆不仅得到许多在义乌生活的“老陕”认可,也俘获了天南地北的食客。“这家店我们吃了一年多,三天两头来。这不想着他们今天应该开门了,所以又来了。”刘女士一家来自黑龙江,在义乌做电商。2月18日,面店春节后恢复营业,他们一家是第一批顾客。上午11时许,店里就坐满了人。忙的时候,出餐口有3个快递小哥同时等餐。

看着顾客盈门,王娟娣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我们也不会别的,就想着把面条做好。”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陈虎夫妻两人在义乌一干就是14年。“特别感谢我们的房东,帮了很多。在义乌的陕西老乡也特别多,有的还成了朋友,一直支持鼓励我们。”

如今,面店的位置没变,但店面从一间变成了三间。两人在后宅街道买了房,又买了车,还生了一儿一女,儿女也都在义乌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忙忙碌碌,却也甜甜蜜蜜。而当初跟陈虎一起开店的侄子,在陈虎的帮忙下,开了“老陕溢碗面”分店,也把一家人都接到了义乌。

中国人千百年来的辛勤劳动、经验积累,汇成这一碗面。最是平凡,却能化出万千滋味。亦如普通人,经过风霜洗礼、不断磨砺,亦能折射出耀眼的孤光。在无数平凡时刻坚持、坚守,把每一件平凡事做好,便是不凡。

2024-02-26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32360.html 1 3 老陕一碗面,“嫽扎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