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视点

双林重光

图①:溪流环绕着亭台景观。

图②:假山上有小瀑垂挂湖水。

图③:双林配套景观工程中的小桥流水布局。

图④:双林寺前的镜心湖。

图⑤:入山门后路过七座石塔。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美女缺少了韵味;古刹没有山水古木相伴,似乎就少了几分灵性、几分神秘。山水有情,古木有灵,当游人一脚踏入眼前这片古木婆娑的静谧之地,当晨钟暮鼓回荡于山水之间,倾听溪水欢腾,静享古韵芬芳,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古意幽深的天籁秘境,在探寻中领略双林的沧桑和厚度。

一蓑烟雨伴双林。沐浴在微风细雨中,漫步于数年未曾踏入的双林景区,呈现在眼前的一幕,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原先景区前那片空旷的黄泥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假山池水,曲廊回绕,清幽的水潭雾气弥漫,汩汩流淌的溪流环绕其间……人行其间,仿佛走在了诗里,好一幅恬静优美的园林式画卷!

原来在这样一个初春的季节,千年古刹也可以这样的灵性出场。看金黄的院墙、金黄的筒瓦,还有飞起的翘角,周边青松荫翳,花草丰茂,缕缕雨丝拂过眼帘,还有那飘渺的香火缭绕,如轻轻丝语萦绕在耳畔,令人忘却世间纷杂。站在桥上细听流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让人体会到什么是一瞬千年。

双林寺属双江湖新区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的“一山、一水、一寺、一镇”中的“一寺”,是画里南江、佛堂古镇旅游线路上的一颗明珠。这次重点改造的,是双林寺的配套景观及云黄山健康步道等工程,建有照壁、观心台、镜心湖、心圆广场等,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游人置身其中,既有寺观之禅境,又有园林之诗意。

寺庙与园林一相逢,便胜却人间美景无数。一个焕然一新的双林胜境已向我们走来。

梁武帝敕建双林寺

“乌伤古刹双林,在震旦国中称庄严第一”“双林寺宇,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而它的奠基人便是傅大士。从开建至今,双林寺已走过了15个世纪。

傅大士,又称善慧大士(大士是佛学对菩萨一词意译的简称),这是后世禅宗和佛教中人对他的尊称。他生于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本名翕(又名弘),东阳郡乌伤县双林乡稽亭里(今佛堂稽亭)人,16岁时娶刘妙光为妻,育有二子。

话说当年达摩初祖远渡重洋,从印度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始祖。因住在嵩山,所以一般人又叫他嵩头陀。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路过义乌,遇到在稽亭塘边捕鱼的傅翕,便对傅翕说:“你我曾在毗婆尸佛(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就存在的六位佛陀之第一佛)前同有誓愿,现在兜率天宫(梵语音译,佛教称天上的第四层天)都还放着你我的衣钵,你何时才回头啊?”

傅翕听了一脸蒙,不知所对。达摩便让他临水观影,却发现水中的傅翕头顶着圆光宝盖等祥瑞迹象,遂使他顿悟前缘,遂问达摩修道之地。经达摩指点,他即来到云黄山脚下的双梼树(如松柏之类刚劲的树木)旁结庵修行,躬耕而居。时年傅翕24岁,他在16岁时就已结婚生子,因此以居士身份修行。

傅翕投身于佛门后,即以救度众生为己任,苦行修禅7年,名声渐起,许多乡人都来顶礼膜拜。在之后的十余年间,他又舍田宅家业,乐善布施,救济贫困,其灵异事迹也越传越远,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他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中国维摩禅”的祖师,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被誉为是弥勒的化身,使他成为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

维摩禅又称“居士禅”,它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唐代国子进士楼颖所著的《傅大士录》中有这样的描述:大士一日顶冠、披衲、靸履朝见。帝问:“是僧耶?”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大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大士以手指衲衣。所以现今双林寺所塑的傅大士像,也是顶道冠、身袈裟、足趿履的。

著名学者南怀瑾有言:“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南怀瑾对傅大士极为恭敬尊重,曾为双林寺题写了“弥勒祖庭”等墨宝,并于2002年9月专程前来双林寺考察。

在梁武帝时代,傅大士与达摩(中国禅宗初祖)、宝志(梁武帝帝师)并称为“梁代三大士”。南怀瑾又曾撰文称颂:“傅大士者,旷代一人。齐梁之间中国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唐宋禅宗,除了达摩大师为主体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禅’,傅大土的‘维摩禅’。中国禅宗原始宗风,实由达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总括而成。”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事业的发展。由于梁武帝对佛教的至诚奉持与大力扶持,后人称他为“菩萨皇帝”。而傅大士开建的双林寺,便得到了梁武帝的大力支持,他曾多次向梁武帝传授佛法。

梁中大通六年(534年)正月,傅大士遣弟子奉书进京;同年十二月十九日,傅大士第一次到达京都蒋山,闰十二月八日,梁武帝首次接见了傅大士。梁大同元年(535年)正月,梁武帝在华林园重云殿开法会,专为傅大士独设一榻,并于寿光殿单独宴请傅大士开讲玄妙的理论。梁大同五年(539年),傅大士第二次进京,在京都住了一年,与梁武帝在寿光殿共论佛教真谛,直至大同六年(540年)八月才辞帝东归回到双林。梁大同六年(540年)十二月,傅大士以功德事,第三次进京居蒋山。

自梁普通元年(520年),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修行,当时草庵很小,如守瓜棚状,十分简陋;到了中大通三年(531年),已在云黄山居室前打造了二处精舍,但依然没正式建立寺院。直至大同六年(540年),在他最后一次见梁武帝时,才向梁武帝建议造寺,并得到了梁武帝的同意和支持,下诏在双梼树旁建双林寺。

对双林寺的创建有许多说法,南朝梁、陈间的文学家和诗人徐陵写道:“时还乡党,化度乡亲”,百姓“大倾财宝,同修净福”,“大士熏禅所憩,独在高岩;爱挺嘉木,是名梼树。擢本相对,似双槐于侠门……信可以方诸坚固,譬彼娑罗……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高树的意思)故名双林寺矣。”

双林(梼树)本为含有坚固高远之义的娑罗树林。娑罗树冬夏不凋而坚固,佛陀释迦牟尼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周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此林即为佛陀涅槃之处。所以,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造寺,取有信仰坚固之意。楼颖著的《傅大士录》中写道:“时因启帝置寺于双梼间,号双林。寺前此两树,根株异植,枝叶连理,各有祥气出木窍中,上有双鹤,和鸣栖翔。大士还造佛殿,殿前先有白杨树,枝叶秀异,经行其下,常闻天乐。”

承蒙皇恩开建的双林寺佛殿建成开光后,“时降甘露,大士令伐此木为殿中像”,又令弟子伐去寺前白杨大树雕刻弥勒形象,陈列于佛殿中。“复于树所创砖塔九层,至今存焉。躬写经律,千有余卷。”在造了九层砖塔,写了千余卷经律之后,傅大士即在双林寺内弘法。故今在提到傅大士如何开创双林寺时,便以“由达摩勘基,梁武帝敕建”来表达。

穿越千年的印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始建于南朝的双林寺,尤以梁、陈初创时规模最为宏大,且因高僧辈出而名扬中外。陈、隋两代帝王及大臣数百名为双林寺护法檀越。其中,隋文帝杨坚曾三次下诏书向傅大士的弟子慧则法师问安。

隋仁寿元年(601年)正月十五,隋文帝《下书释慧则》:“皇帝敬问婺州双林寺慧则法师:朕尊崇圣教,重兴三宝,欲使一切生灵,咸蒙福力。法师舍离尘俗,投志法门,专心讲诵,宣扬妙典,精诚如此,深副朕怀。既利益群生,当不辞劳也。犹寒,道体如宜。今遣使人,指宣往意。”隋文帝精通书法,此书用笔灵动,格调高古,颇有魏晋风范,后经双钩描摹而流传至今。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至书双林寺表示瞻望载怀,是后自朝廷至郡县官司多保护之。皇帝的数次作书宣敕慰问,使双林寺更为声名大振。

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从汉末传至中国,至唐朝达到鼎盛。由于上层推崇,礼敬佛学,双林和傅大士等自然成了诸多诗人笔下的吟诵题材。中唐诗人郎士元,诗名与钱起齐名,并称“钱郎”。他在任郢州刺史期间,曾与戴叔伦、钱起同游义乌,写有五言律诗《双林寺谒傅大士》:“草露经前代,津梁及后人。此方今示灭,何国更分身。月色空知夜,松阴不记春。犹怜下生日,应在一微尘。”

此次与之同游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因写有一首《苏溪亭》更广为义乌人所熟知。他这次所写的《游双林寺》是一首怀古诗,诗句凝重深沉、沧桑沉郁,整个意境和氛围笼罩在深秋夕阳的残照下:“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屧廊行欲遍,回首一长吟。”

这些诗人虽是俗家弟子,悟境却不在一般高僧之下,他们从佛学中汲取灵感,使双林寺在诗人的吟咏和悲叹中更加声名远扬。

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吴越忠献王钱佐(原名钱弘佐,吴越第三位国君)遣僧慧龟来双林,迎大士舍利灵骨,至钱塘安光册寺供养;建龙华寺并塑大士像;在城南龙山山麓,瑞萼内园造傅大士像塔。

北宋时,双林寺犹有僧舍1200余间,僧尼2000余人,繁盛一时。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御赐“宝林禅寺”匾额;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御赐田十顷。至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军残部纵火焚毁双林寺,包括傅大士七级舍利南塔和1200余间僧房等毁于一旦,一椽不存,只幸存数名寺僧和东西二座铁塔。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双林寺在住持行标慧炬禅师努力下,得以复兴,由南宋名臣贾廷佐捐资重建:“其高八十余尺,而广倍其半;中安像设,庄严妙好;外缭阑楯,雄丽靓深;入化人宫,迥出空际。”并复铸汉梵二体文字巨钟。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品定天下禅宗丛林,把宝林禅寺(即双林寺)钦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列十刹之八。当时还有僧房400余间,僧众180余人。

双林寺历代高僧辈出,多人曾东渡扶桑,也有许多日本高僧慕名来双林寺为僧。如在唐宋时期,就有多名日本僧人慕名而来双林,元代高僧明极楚俊(曾任双林寺住持)对日本文化发展影响很大,至今日本人还非常崇拜他和傅大士。此外,双林寺出家的唐代高僧无言通到越南传教,成为越南禅宗主要派别的禅师。

明太祖朱元璋对佛教网开一面,亲自写信慰问双林寺主持无念:“戒行精于皎月,定慧稳若巍山,暂来一见,去此尝怀,怀之不已,遣人就见,特以松实供之,兼以诗劳之。”明永乐至隆庆年间,双林寺趋于第四个全盛时期(即梁、唐、宋、明),其佛事之鼎盛令世叹绝。至明万历前中期,双林寺再次被毁,但九层佛塔和七级舍利塔尚存。至明崇祯年间,义乌民间又在双林禅寺的废墟上重建(仅在这一时期,即有四次兴建),但规模已经很小。

至清康熙年间,双林寺再次重修,规模又趋恢复。乾隆年间,有《双林铁塔记》云:“双林寺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残留的云黄山顶九层佛塔,屡经修葺,依然巍峨犹存。”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双林寺遇火灾,尚存五房僧舍,后又修得了后殿。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太平军占领义乌,双林寺被毁三分之二,仅存仁、信两房僧舍。光绪年间,经慧泉法师苦心经营,稍有起色。

民国十七年(1928年),寺僧通田、通达为争住持之位,一把妒火又将双林寺烧毁。寺内仅存破旧山门和残破僧房五十余间,大殿五间。至1949年,双林寺只剩山门、观音阁、中殿、上殿等十多间房子,寺僧十余人。

南朝遗留的众多古寺,亦如朦胧烟雨,生生灭灭。一千多年来,在历史的风雨中,双林寺几度兴衰,数次火灾,屡毁屡建。1958年,人民公社大修水利,原山门成为水库大坝,双林寺原址被改建成双林水库,铸有梵汉两种文字《楞严经》、高丈余的“东南第一大钟”被击成碎块,当作废铜烂铁卖往供销社。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的双林铁塔,仅存二截。一代禅寺被沉到水底,当水库在低水位时,还能见到寺院基址遗迹和瓦砾。

从喧嚣复归寂静

历史总在轮回中前行。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建双林寺又被提上议事日程,罗哲文、南怀瑾、苏渊雷等专家大师多次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双林寺和傅大士的历史地位,社会各界奔走呼吁,为重建工作献计献策。

让历史走进现实。历史上著名的东方佛教活动中心,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起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建议下,那些年失去的一幕幕场景开始着手修复。1986年,民间在双林水库旁重建了“双林古寺”。1991年,在双林水库之畔建起了石亭,将双林铁塔安置其中。

1994年6月,市政府确定开发双林风景旅游区,开始重新规划。1996年,投资1800万元的双林寺大殿动工兴建。直至1997年五月初八日,在傅大士诞辰1500周年之际,双林寺大雄宝殿已屹立在云黄山麓,庄严的殿堂,生动的佛像,恢宏的建筑,令人感叹!

经过几年的建设,双林风景区初具规模,整座寺院建起了天王殿、转轮藏殿、傅大士殿、大雄宝殿等主体殿堂,寺内还有许多壁画和雕刻等。在大雄宝殿的大门两侧,是已故国学大师苏渊雷所书的楹联:“座地山川开仙境,双林佛国证莲心。”抱柱一副楹联为曾任国家文物局常务副局长的孙轶青所书:“祖庭黄云呈祥,双林献瑞乃达摩勘基,梁武敕建,庄严十方独一;圣地雷音贯耳,妙香自闻因弥勒下生,善慧布道,法雨普应万机。”

古刹修缮焕新颜。经过数年时间的重建,双林寺恢复了昔日的宏伟与壮观,成为义乌的一个旅游亮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游人踏进这座古刹,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领略到双林寺的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好事多磨,由于各种原因,此后的双林景区建设又一度停滞不前,双林寺逐渐失去了昔日热闹的景象。遍览国内佛教圣地和名刹,其中大多已经重建和恢复,而义乌的双林景区建设步伐却进展缓慢。

让双林灵动起来

佛门之事,讲究的是机缘。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一场美丽的相遇。从2022年底开始,双林配套景观工程快速推进,迎头赶上。时至今日,景观工程初步完工,主体殿堂得到修护,云黄山健康步道(示范段)投入使用,一切以新的面貌示人。

闲暇时光,漫步于双林景区,仿佛置身于一个尘世之外的宁静空间,让人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繁忙与忧虑。从外往内,迎面而来的是洗心池、山门、七宝塔、照观亭、照壁、观心台、镜心湖、心圆广场、水榭、觉心湖、般若桥、跌水瀑布等。总体景观有山、有湖、有瀑布,西部造山,北部理水,形成北、西、东南部三面有山之势,同时种植了乌桕、枫香、鸡爪槭等树木,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

双林配套景观工程有何特色?其整体序列以“三心一轴”为理念,沿水系打造成洗心、镜心、觉心三大版块。走进被竹林掩映的山门,途经山林夹径,映入眼帘的便是“洗心”区域,见七盏佛塔立于竹林溪流旁,似守护,似祈愿,漫步其间,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回归清净纯正的本心。此处营造的场景正是傅大士在《心王铭》中所唱“净律净心,心即是佛”的境界。

走出“洗心”小径,镜心湖又映入了眼帘,顿觉豁然开朗。镜心湖是双林寺的中心湖,湖中有三岛,喻为“一心三观”。傅大士有诗云:“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皆自平。”“一心”即能观之心,傅大士“端正自观心”讲的就是这个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此处景点以湖面为镜,其园林意象隐喻傅大士“能观之心,端正自观心”之境界。

在镜心湖前后有观心、心圆两广场。在照壁前广场为观心台,与三门殿相对。照壁的造型为“八”字形,上书“善慧福地”四字,檐面造型与双林寺主体建筑一致,壁身设有云纹装饰。三门殿前广场名为“心圆”,喻义无漏、圆满。沿着镜心湖,漫步于湖边步道,可步入浅水中浮岛,也可于湖边景亭中小憩,有钟楼、照观亭矗立于湖畔。自此观赏水中钟楼的倒影,别有一番景致。

通过心圆广场往里走,进三门殿入双林寺内,可见清澈的溪水环绕,有般若桥跨于溪上。在寺之东北侧,有瀑布垂挂,跌宕于湖水,而瀑下湖水依然平静如镜,如入觉悟之境。此湖便称作“觉心湖”,而瀑布则谓“跌水瀑布”,凸显傅大士在《心王铭》所唱“了本识心,识心见佛”之境界。在跌水瀑布旁有一小径,能够登高俯瞰觉心湖美景,还能望见夕阳为寺庙打下的熠熠金光。

傅大士从建起双林寺后,即隐居松山(即云黄山),他自念今生,无可从心布施,拨济众苦。为方便双林寺与云黄山之间的衔接,如今又新添了至云黄山的健康步道。云黄山健康步道以“云黄生境,森绿长卷”为主题,是一条既充满了人文气息,又能探索野趣的生态绿道,其中有木栈道、休息亭、卫生间等设施。游客在参观完双林寺后,即可通过健康步道步行至云黄山。

登上云黄山顶,有傅大士舍利塔风姿独具,高耸入云。站在大士塔旁放眼望去,只见山中苍松蓊郁蔽日,翠竹茂盛挺拔,山下道路如练,村舍棋布,双林寺内的殿宇金碧辉煌,古树、钟楼、观景台交错,瀑布、清泉、湖水环绕……掩映在山水之间的千年古刹,如一幅清幽静谧的水墨画,风华再现。离开城市的喧嚣与忙碌,拂去心中的急躁与不安,什么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去一次双林,你就明白了。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

2024-02-21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31210.html 1 3 双林重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