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共青团义乌市委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聚焦建设政治学校、凝聚先锋力量、当好桥梁纽带、打造先进组织的目标,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信任,青春担当无比坚定。五年来,共青团义乌市委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国家级荣誉13个;承接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等国家级试点2项;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获评全国优秀,青年发展规划试点获评全省优秀,23个集体、127名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全团前列。
走进义乌的大街小巷,社区里,乡村内,青年宣讲团用声音传递时代思想,讲述“青春故事”;田间地头,板凳矮桌,青年委员深入基层一线,面对面倾听村民心声,解决急难愁盼;国际展会,“义马”现场,青年志愿者无处不在,用赤诚的温暖服务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每一处场景,每一次奔赴,共青团义乌市委都以无数微光汇聚时代暖流,培育文明新风,彰显青年一代的热情、锐气和担当。
赓续红色血脉 用“青言青语”唱响时代之音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百年前的义乌青年陈望道,在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从此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追求真理、坚守信仰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手沾墨水口来尝,路漫长;信仰味道终觉甜,夜未央。”义乌“00后”学子陈俊强创作完成的歌曲《甘》,通过中国风Rap形式,串联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感人故事。歌曲发布后,迅速走红各大音乐网站。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以情景剧形式,再现了当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近年来,“望道宣讲”品牌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打造“望道青年宣讲团”“望道少年解说团”等宣讲队43支,选拔“8090”“00后”青春宣讲员205名,创新历史情景剧、红色剧本杀等新形式宣讲1600余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把思想讲鲜活,把理论讲透彻。
此外,依托义乌丰富的红色资源,中央团校全国首家教学研究基地、省团校全省首家分校——义乌望道青年学院成立并运行。仅去年上半年,学院便开发了《信仰的味道》等系列精品课程10个、打造红色现场教学点28个,累计承办央企青马工程培训班、浙江省省直机关团干部培训班、青年委员强基工程培训班等班次10余期,分层分类培训优秀青年2000余人次。
除了讲好“时代好声音”,还要学好“党史必修课”,让红色教育深植青年思想教育沃土,焕发勃勃生机。共青团义乌市委以主题团日、党团知识竞赛、红色研学、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覆盖青少年超100万人次,“青年大学习”“浙里潮音”学习量突破150万人次,微团课《鸡毛飞上天》、微队课《小黄人与蓝精灵》等被团中央选用,面向全国青少年讲好“义乌故事”、时代故事,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创新基层治理 用改革巩固战斗堡垒
“共青团改革再出发”。坚持改革强团,紧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不断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把握共青团发展的强大动力。2020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强保障”“夯基础”“激活力”,创新开展增强基层团组织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轮驱动”改革新模式,自身改革和实践改革的“双十条”举措不断落地见效,共青团义乌市委在改革锻造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村‘两委’有了年轻人,我们回乡创业更有底气了,大家都是同龄人,平时做事有商有量,特顺畅。”说这话是一位回村创业的江东青年。2020年6月,借村两委换届契机,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一村一青年委员”制度,为每个村社至少配一名35周岁以下的“两委”干部——青年委员。
来自后宅街道李祖村的青年委员方志坚便是其中一员。2019年,为加快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共青团义乌市委推出“1+1+X”青年引才模式(即1名青年委员与1名共富经纪人合作招引若干名青年创客)。青年委员方志坚与共富经纪人金靖发起成立了李祖村青年众创联盟,通过线下沙龙、线上直播等形式开展青年创客招引宣传活动。四年来,落地李祖村的青年创客人数从23人迅速增加至235人,增长超9倍,年均增加人数达53人,形成了良好的青年创客集聚生态。推动李祖实现了荒地变广场、牛栏变咖啡馆、农房变客房的蜕变。青年力量的加入,真正让“李祖流量”转化为了村民的经济收益,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振兴图正在绘就。
目前,像方志坚这样的青年委员共有685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7.6%,其中,有537名青年委员兼任团组织书记,圆满实现“一村一青年委员”全市覆盖。乡村有了他们的加入,仿佛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在强村富民的共同目标中追寻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他们也因为乡村的发展,在强村富民的新征程中,锻造担当之骨,展现奋斗之姿,描绘青春底色。
以改革谋发展大计,以改革激活力源泉。除了深入推进“一村一青年委员”机制,共青团义乌市委着力推动“双十条”改革举措,涉及团干选配、两新团建、青年创业、志愿服务等60余项的改革清单在各领域全面开花,落地36项制度性成果,不断完善共青团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任务,改革中期评估获评全省第一、全国优秀。
彰显“亲青”品牌 用服务注入不竭动力
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义乌,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青年人口占总人口近四成。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汇聚义乌、逐梦义乌,为这座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2022年6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入围全国首批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的“双试点”城市。
近年来,我们始终聚焦打造“青春义乌 众创之都”,构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青年优先发展生态,增强义乌对青年的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提升青年在城市的参与感、推动力、贡献度,实现广大青年与义乌的“双向奔赴”。
“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来义乌工作有怎样的就业优惠政策?”“住在离城市较远的乡村,孩子的课外教育问题如何保障?”“第一次来义乌创业,想在这里扎根奋斗,我们能享受到怎样的创业支持?”针对这一桩桩一件件青年的疑难问题,共青团义乌市委联合了1家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过一揽子“亲青”政策为在义青年们提供兜底保障,扎实推进“义青春”十大工程,落实好“十大青年民生微实事”,推动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青年急难愁盼落地见效;全面开展“青年公园”“青春社区”“青年街区”等城市场景创建行动,从城市空间营造、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激发青年活力等方面“软硬并举”,提升青年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开展创业培训、人才沙龙等活动服务超17万人次;常态化举办亲青恋交友活动1627场,建设交友基地16个,帮助单身青年“寻爱”4.72万余人次。
此外,为保护未成年群体,共青团义乌市委还深入开展青少年群体普法,打造12355青少年服务台,做好青少年心理疏导,创建浙江省首批“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累计建设家门口青少年宫分宫10个,进一步发挥我市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主阵地作用。“课程选择多,而且集中在青少年宫,不用送不同的机构培训班,减少路上奔忙的时间。”家住苏溪镇的徐女士说。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空间文化上,分宫与总部一脉相承,资源共享,为更多孩子送去更加优质的校外教育服务。
发挥先锋力量 用拼搏点亮发展大局
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共青团义乌市委紧扣三个“一号工程”、共同富裕、社会基层治理等工作中的结合点、着力点,推动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在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征程上勇当先锋、挥洒青春。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四十多年来,义乌创造了一个独特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奇迹,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市场的“二代”“三代”手中。“新义乌人”张佳媛从小跟随父母及爷爷来到义乌,在这片创业热土上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的她回到义乌接手生意,成为“星宝伞”的第三代传人。她不仅积极探索对内销售渠道的创新,把内销市场的份额从5%扩张到了35%,也搭上了“义新欧”中欧班列,把“星宝伞”销往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众多国家。如今,她已经成为浙江星宝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义乌小商品城伞具及户外用品商会会长。不久前,她入驻“浙里潮音第六季大学习活动”,成为省级青年讲师,代表新一代在商贸热土上敢闯敢拼的青年们,与青年朋友们共话奋斗经历和成长感悟。
青年人才的加入,为助力义乌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一代代义乌青年秉承着“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把个人前途命运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市现有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26.8万,5年内新增人员12万,增幅达81.2%,圆满完成亚运会、省运会等重要赛事协助工作,参与志愿服务7100余人次,服务时常超5万小时;在鸡鸣山社区,他们为帮助外籍青年跨越语言、文化障碍,以志愿服务积分置换的形式,为外籍青年提供了免费的汉语、书法、电商等培训课程。随着中外融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外籍青年活跃在义乌各个领域,成为城市协同共治的重要力量;聚焦营商环境优化,120名“青年改革体验官”常态化体验监督,525个青年“号手岗队”、75名青年工匠深耕岗位、勇挑重担,221名青年企业家推进“双百行动”,组建“百名青春创业导师团”帮助青年创新创业,助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新征程,新起点,青春向前不止步。接下来,团市委将继续找准青年工作与义乌发展的契合点,不断增强动员效能,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生力军作用,提升共青团义乌市委的大局贡献度,为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典范贡献青春力量,让广大青年在不断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全媒体记者 龚双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