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倍磊村:千年古村焕活力

倍磊老街夜景。

倍磊老街新业态。

鸟瞰倍磊村。

倍磊村千人长桌宴。

倍磊村高标田美如画。

▢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 文/图

“倍磊风光好,人见人夸耀;东有龙皇亭,西有龙舌岩,南靠屏风山,北临义乌江”,一词一字,浸润着佛堂镇倍磊村的人文典故。

地处义乌、金华交界处的倍磊村,又称双溪六石、倍磊街、倍磊埠头,始于宋代,崛起于明代,清代达鼎盛,被誉为民国时期义乌“烟灶达千”的第一大村。目前,村内保留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近百座,是中国传统村落、义乌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因江而名,倚江而兴”,优越的地理位置还让倍磊埠一度成了义乌交通运输的重要支点。

近年来,在双江湖新区及未来乡村建设理念引领下,佛堂镇兼顾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貌的保护思路,合理推进倍磊古村保护与发展,大力引进百工坊等产业研学项目,让历史遗存与未来生活共融,在现代文明中赋予传统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双溪六石 文脉如织

“双溪六石汇玉流,五桥四枧把门守”,倍磊古建筑上的一副对联,将倍磊村山环水绕的村居环境,完整形象地表述了出来。

双溪,指的是贯穿倍磊古村的东溪与西溪,源自八宝山及其余脉。东溪又称锦溪(因倍磊有锦城之称),西溪又称竹坑溪。双溪是旧时村民生活用水来源,并滋润着千顷良田。六石,相传是村内的六块奇石。三石成磊,成倍就是六石。倍磊村名,也由此而来。

“五桥”,指的是建于双溪之上的石桥,诸如半溪桥、田大桥等,有些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四枧”,即堰坝,如桥头堰、双溪堰、大坑堰等。得益于先天的双溪环绕、后天的堰坝建设,倍磊农业旱涝保收,当地有民谚“大旱三分收,大涝三分成”为证。

据史料记载,义乌江进入倍磊区域后,水势突然变得平缓、江面宽阔,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因此也叫倍磊埠头。到了明清时期,倍磊埠头成了重要商埠,是浙中水运的主要商贸集散中心之一。

区位和交通的优势,引发了集市贸易的兴盛。据万历《义乌县志》记载,当时义乌全县有16个“市”、10条知名品牌街、2个义乌江埠。其中,倍磊村是唯一的以古代商业为主体,集市、街、埠“三栖”的古村落。

如今倍磊老街口的白墙上,绘有一张《倍磊村图》。透过村图,仿佛看到了倍磊老街内曾经满满当当的酒肆、茶馆、当铺、铁店……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旧时的倍磊街,南来北往的商客川流不息。交通便利和商业繁荣,使倍磊人很早学会了做生意。繁华的航运和天然良港以及“市、街、埠”三者合一的独有商业模式,富裕了一代又一代的倍磊人。

如今的倍磊古村内,上百座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最为吸睛。悠远的历史,孕育出灿若列星的建筑遗存。这个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古村幽静质朴,古建筑错落有致,依旧保留着传统村落的原有肌理。鞋底磕击青石板路面发出的声声回响,犹如历史回音。

倍磊,不仅是村名,还是乡名。史料记载,曾经的倍磊乡,如今的倍磊工委内,有南屏晴翠、东麓朝霞、清湖渔唱、仙山听梵、永镇听涛等倍磊十景,等待来人探索发现。

老村新事 未来可期

去年11月26日,倍磊老街主干道上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为庆祝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开馆,倍磊村把438张圆桌拼成“千人长桌宴”,数百米的长桌宴上,坐满了70岁以上老人以及从各地赶回家乡的乡贤和众多游客,共计4000余人。

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开馆、倍磊老街修缮一新、街心亭亮灯、百工坊入驻、高标田改造、倍磊塘翻新……近年来,倍磊村正经历华丽蜕变,演绎着一个个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的新故事。

“倍磊老街如今变化很大,修缮后更漂亮了。一到晚上,街心亭和沿街的红灯笼都会亮起来,非常好看,有很多人来散步游玩。”居住在倍磊老街上的王大妈说,老街街面干净了,居住环境变好了,还时不时有活动,感觉老街又“活”过来了。

在倍磊老街中心位置,古色古香的街心亭、街心殿重新修缮。“原本停办多年的‘撞铜锣’民俗活动现在也恢复了。”倍磊村党委副书记陈兴海告诉记者,“撞铜锣”是倍磊村纪念俞公帛“俞大官”特有的民俗仪式。街心亭内,放有两面铜锣,敲铜锣者手持锣槌,左锣敲一槌,右锣敲一槌,称之为“撞铜锣”。

“举行‘撞铜锣’仪式,其一是为了纪念先祖,其二是希望祖先庇护,让村里的孩子们身体健康,一生坦途。”俞公帛十三世孙俞荣良说,现在,倍磊村很多历史民俗重新恢复,倍磊村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老街的华丽变身,还吸引不少创客来村里创业。“这是我的外国朋友,对倍磊老街特别感兴趣。”在倍磊老街上,记者遇到了百工坊倍磊店负责人大奖,他正耐心地与外国友人介绍倍磊人保家卫国的故事。“我很喜欢中国武术,倍磊人当兵的故事让我很震撼,有机会我一定要来这里开一家店。”该名外国友人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倍磊村为年轻创客提供前期研学场地免租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农村新业态入驻倍磊古村。“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农村、扎根农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关键元素。”陈兴海说,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村子才能活起来、富起来,迸发出长足发展的动力。

“我们村还计划以古民居产权入股、租金优惠等形式招引项目入驻,使农村成为人才‘蓄水池’,让村子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我们相信,经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倍磊村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对于倍磊村的未来,陈兴海充满信心。

抗倭御侮 名声远扬

“吴店的馒头,倍磊的拳头”。作为义乌兵的溯源村落,倍磊散发的魅力并非只是简单的历史遗产。倍磊“拳头”的美名,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明朝。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义乌兵跟随抗倭名将戚继光抗倭、剿匪、戍边、援朝、修筑明长城,“壮士死于锋镝者不可计算”,义乌人口与明朝初期相比减少了一半以上,据《义乌县志》载,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全义乌人口只剩下71497人。“父不得恤其子,兄不得顾其弟,妻不得有其夫”。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义乌知县周士英为“拯一方之倒悬”,请求朝廷罢招义乌兵。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对于戚继光首次义乌招兵,史书上有不少记载。公元1569年,戚继光为陈大成写的祭文就有以下一些话:“吴越久忘兵革,弗可峙。至征天下兵,猥肃奉皇帝命”“议练婺越人以充备御,众咻咻,谓罔奏功”“君时著名里中,为宗人所重,余善之而未敢谓君能戎事。时婺越人惧军政。咸为必先得君,始有应檄者。余谋义乌令赵公,以骐币往,君幡然出,属余部”。戚继光的这段话,先是回顾了自己四处募兵无着的辛酸,尔后叙述了倍磊之行与陈大成策议募兵的喜悦,在戚继光心目中,戚家军发端于倍磊,倍磊就是戚家军的策源地。倍磊陈氏子弟在明朝抗倭义乌兵中英勇善战,涌现了许多将校军官。据不完全统计,在抗倭义乌兵中,倍磊陈氏有把总以上的将校62人。倍磊陈氏先贤曾用“簪缨代有”“佩符拥旄者相望边镇”这样的词句描述当年倍磊子弟在明军中盛况。

行走于倍磊村内,无论男女老少,对于那段应征戚家军义乌兵的历史都能说上一二。义乌兵文化传承形成了义乌人刚正勇为的品格和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也深深地根植于倍磊人的精神文化中,世代传承。

2024-01-0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18749.html 1 3 倍磊村:千年古村焕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