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一梗”,是一种形象说法,表示对某人某事坚决拒绝,决不妥协的态度。
人生在世,要经历很多事,有时可点头称是,有时则需“脖子一梗”。事关大是大非,气节操守,“脖子一梗”,就梗出了风骨,也梗出了千古美谈。
“脖子一梗”,最出名的自然是东汉洛阳令董宣,他秉公执法,不惧权贵,依律杀了为非作歹的湖阳公主的管家,在朝堂上梗着脖子就是不向湖阳公主服软,连皇帝刘秀都没办法,人称“强项令”。
历朝历代,都有“脖子一梗”的志士仁人。宋人张孝祥中了进士,却拒绝像其他进士一样去拜秦桧,好友劝其不该锋芒太露,张“脖子一梗”说:“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便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他不仅不拜,而且多次上书弹劾秦桧,为岳飞辩冤。
明熹宗时,魏忠贤气焰嚣张,时人争相拜谒,以表忠心,诗人李流芳却拒不往拜。人劝其学会趋时随俗,即不求发达,至少可以自保。他“脖子一梗”说:“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书画家董其昌大加赞叹:“其人千古,其艺千古。”诗人林大中亦有诗夸其“不拜千古事,名言殊简质。孝廉忧国家,呕血遂以卒。”
明末思想家傅山,为保持气节,“脖子一梗”到底,拒绝出仕清朝,被强行带往北京,强封官职,仍坚拒不从,更不叩头谢恩,“尚志高风,介然如石”!
当代人口学家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被大批特批,他“脖子一梗”: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铮铮铁骨,可耀日月!
脖子最硬的,莫过于明朝大儒方孝孺。面对明成祖不写诏书就要“灭九族”的威胁,他“脖子一梗”:“灭我十族也不写。”正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脖子一梗”也有软硬不同,有人是“全梗”,硬抗;有人是“半梗”,软顶。同是“竹林七贤”,嵇康是“全梗”硬抗,阮籍则是“半梗”软顶。司马昭要和阮籍结亲,他不敢直接拒绝,就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佯狂假癫,让媒人根本就没张嘴的机会,只好作罢。
不管硬抗还是软顶,明抗还是暗拒,该梗脖子时就梗他一回,淫威之下,不屈不挠,面对邪恶,宁死不屈,都可敬可佩。这些高士之钢筋铁骨,凛然正气,足以照亮历史长夜,使人看到刺破黑暗的明灯,在冷酷中感受到热血的温度,激励天下苍生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为千秋万代做楷模,立明鉴。
黄宗羲有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人生在世,一定要分明是非,辨别顺逆,把握好“一生”与“万世”的关系。事关气节操守,真理信仰,脖子该梗时一定要硬起来,宁折不弯。当然,梗脖时要讲究战术,但万不能一吓就怕,一吼就软,脖子软成面条,免得将来后悔莫及,坏了自家的“千古事”。
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因该梗脖子时没梗,降清出仕,名节尽失,后半辈子都活在悔恨中,每日以泪洗面,有其诗为证:“忍死偷生廿余载,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还不如。”
“脖子一梗”是有代价的。苏格拉底“脖子一梗”,喝了毒酒;布鲁诺“脖子一梗”,上了火刑架;方孝孺“脖子一梗”,九百多亲友一同殉难。“脖子一梗”,需要“虽千万人吾往也”的胆识和勇气,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我等或暂未遇需要“脖子一梗”之事,无“脖子一梗”之壮举,但当以“脖子一梗”之士为楷模,声援助威,切不可以馒头去蘸其鲜血。
总有人不顾荆棘,不避凶险,“脖子一梗”倔强地走在捍卫真理正义的荒野中。追随他,或将踏出一条众人受益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