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上映,讲述了原生家庭的话题。影片上映后,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两个家庭凑不出半个正常人”“教育二字太重了,自己都过不明白,如何教育一个小生命”……
“资格感”缺失这个概念由心理专家李中莹老师提出。所谓“资格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值得拥有。从小缺少“资格感”的人,通常带有自卑、胆怯、恐惧、不自信等特征,即使在成年后也会不敢拒绝别人,甚至只付出不敢要求回报。李中莹曾说:“资格感缺失,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它决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而资格感的根本来源取决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连接。”
本期《心灵护航》,让我们关注孩子“资格感”缺失。
给予孩子关注,让“爱,存在”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涉过愤怒的海》中呈现了两种极端的亲子关系,一段是老金与金丽娜的父女关系,老金为了女儿的未来拼命赚钱,口口声声将一切给了女儿,但却对女儿的一切很陌生,他对女儿的想法、生活没有丝毫探知的欲望,从未了解过女儿的心理健康,他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其实都是对自己感知的延续。
而另一段是景岚和李苗苗的母子关系,作为母亲,景岚给予孩子毫无原则的爱,犯错了从不惩罚,哪怕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也会无限包容和兜底,放任他的妒忌、轻狂、暴力不断滋长,使他习惯于肆意妄为,不管不顾。
两段畸形的关系,造就了两个性格偏失的孩子,金丽娜为爱痴狂,李苗苗嫉妒成性,两个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年男女意外走到一起,李苗苗的一句“我嫉妒你的鞋子,因为它们把你从我的身边带走”,让金丽娜为之疯狂,以为“嫉妒是爱的表达”,而在不断放大、增强的偏激与疯狂下,金丽娜为了自证爱意抽刀自戕,最终酿成了悲剧。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最戳观众——日语课上,老师解释了“喜欢”和“爱”的含义后,让金丽娜用“爱”造句,她想了又想说“爱,没有”。这一剧情击中了大家,不少人坦言“自己也是金丽娜,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的否定而伤害,这种以爱为名的伤害会背负一生”。然,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奔赴,既是给予,也是倾听。一次次的错过造成一次次的伤害,电影唤醒更多人重新审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
该片导演曹保平在多个媒体访谈里声称,电影里的两个年轻角色都是按照某种人格障碍类型塑造的,如金丽娜是边缘型人格障碍,通俗来讲就是“资格感”缺失,即内心自卑,觉得自己没有被爱的资格。
不少年轻观众感慨,“缺少父母陪伴是童年最大的遗憾”;也有家长看完不禁反思,“原生家庭的痛不是一时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爱的学习是永远的必修课,或许与上一代的情感拉扯很难修正改变,但面对下一代时,要给予更多爱的关注和回应,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存在”。
易怒的家长,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
倩楠(化名)只要一提到女儿小白(化名),就忍不住着急落泪,她心里很清楚孩子的状态。
倩楠和丈夫是大学校友,一个南方人,一个北方人,毕业后两人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在一起,最终倩楠背井离乡来到丈夫的城市生活。很快,倩楠怀孕了,没有婚礼仪式,没有亲人祝福,就这样和小白爸爸领了证。因为这事,倩楠还跟家里人彻底闹翻了。
倩楠以为自己找到了幸福,没想到却是噩梦的开始。住进婆家后,她才意识到丈夫其实是个“妈宝男”,在家什么事都听婆婆的,像个自私自利的孩子,这让倩楠十分无助。小白出生后,她变得更加焦虑,老公成天不管事,婆婆在家颐指气使,娘家也无人问津,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倩楠患上了中度产后抑郁,总是忍不住对着年幼的小白发火。
婆婆虽然不待见这个儿媳妇,但对小白还算上心,在倩楠产假结束后包揽了照顾孩子的事。随着小白日渐长大,倩楠发现孩子和奶奶越发相像,她把很多情绪都发泄到了孩子身上,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如自己意,她就会崩溃,每次打骂完孩子后,倩楠的内心又非常后悔。
因为丈夫是家里的独子,婆婆总是催促着倩楠尽快生个孙子,凑成“好”字,但倩楠备孕了很久也没有怀上,导致脾气越来越暴躁。“对孩子语言辱骂,对孩子否定,让孩子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总是忍不住……”倩楠说。
小白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上学后,老师反映小白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常常把“我不行”挂在嘴边,每次搞活动,她都胆怯地躲得远远的。小白年龄渐长,性格却变得越来越懦弱,看到孩子这样,倩楠心里如刀割一般难受。
“当你不断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不爱你,但是会停止爱自己。”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表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时采用打击式的教育方式,通过不断批评让孩子听话、懂事,但这种方式会伤害到孩子。其实孩子越来越胆怯,不敢迈出脚步,多半是因为“资格感”缺失,在孩子潜意识中,这些新鲜的事情,都是他们不敢去尝试,甚至“不配”接触的。
咨询师观点
如何避免孩子“资格感”缺失?
生活中,会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曾是同龄人中的尖子生,但随着年级升高、升学压力加大,他们的学习状态大不如前,例如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拉、学习提不起兴致、考试成绩明显下降,面对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习惯于说“我不行”“我不懂”“我不会”“我没准备,肯定输”“别人那么优秀,我比不过的”……
无论是遇到问题还是面临挑战,这些孩子往往第一时间表现出消极、悲观、退缩、沮丧,还没尝试、没努力就已经从心里认定自己“不行”,从而打起退堂鼓。
方向明表示,“资格感”缺失的孩子,往往会有负面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也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予关注任其发展,孩子在未来学习工作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困扰,从而影响身心发展、性格形成等。
那怎么才能避免孩子“资格感”缺失呢?方向明给家长们分享了这些建议。
一是及时关注孩子情绪,帮助梳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在生活中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告诉他们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面对。当孩子情绪出现波动时,家长应该理解、温暖孩子,从言语到行为告诉孩子“父母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二是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增强自信。孩子出现自我否定跟不会应对失败有关,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清楚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失败,要允许自己的失败或者不完美。通过接受失败、接纳不完美,让孩子内心更强大,减少自我否定的行为和心理。时常鼓励孩子,学会肯定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也能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并努力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