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是世界镇痛日,我国将“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很多人认为疼痛忍忍就过去了,关于疼痛的认知与治疗,你踩坑了吗?四个误区,医生教你识别。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
疼痛是人体组织器官受损的主要信号,是一种保护性信号,告诉我们身体出现问题了,应据此找到造成疼痛的病因。出现疼痛一定要当心,不要因为忍“小痛”导致“大病”。
误区二:先止了痛再说
“哪痛治哪”的想法同样是错误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自身规律,必须的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达到长期完善的镇痛目标。而且止痛药的运用原则是在疾病有明确的诊断下,才可使用止痛药。反之,盲目错误用药容易掩盖症状而导致延误病情,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误区三: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
谈起止痛药,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说起药物的成瘾性。事实上,并非所有止痛药物都会令人成瘾,只有麻醉性止痛药、安眠药等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才会让人对它“恋恋不舍”。即使临床需要使用上述药品,只要遵医嘱正确用药,完全可以避免药物依赖的发生。
误区四:治疗后就不再痛了
错!疼痛可能会反复,治疗贵在坚持!慢性疼痛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也是一种慢性疾病,都存在发作期和缓解期,病情可能会反反复复,有些甚至需要反复治疗和终身服药。对于这类疾病,治疗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消除疼痛,而是缓解症状,预防发作和并发症,改善功能。
据中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