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9月26日早上8点,施茶芝来到上溪“共富灶”田园潜溪站——潜溪大院。扫地清理、择菜洗菜、去鱼鳞、切瘦肉……她有条不紊地忙起来了。“今天中午,两个大包厢被预定了,二三十个客人要来吃饭。”施茶芝说。
62岁的施茶芝是从隔壁金东区嫁到潜溪村的。“刚嫁过来那时候,村子很穷,村里人大多住着又破又旧的平房,现在你看看,谁家不是好几层的小楼房。”这些年,她见证了潜溪村从偏远小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施茶芝与丈夫勤劳肯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我们家以前种了近十亩地,生姜、西瓜、土豆、青菜,什么好卖种什么,起早贪黑‘做生活’。”施茶芝回忆说。虽然忙忙碌碌,但“七分山三分田”的地形分布始终制约着村庄发展,加上种地靠天吃饭,施茶芝和村民们的生活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2013年,发展转机出现了。村旁的义兰公路建设面临征地,潜溪村抓住政策机遇,率先完成全村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流转,借着旱地复垦的优惠政策,集体租赁发展农业种植项目,村集体赚取了第一桶金。
“我们家土地被征用后,交了失地保险,我和老公每月都可以领养老金。此外,村里每年还会发分红。”施茶芝说,不种地了,她和丈夫在上溪镇找了工作,“我老公当保安,我打扫卫生,两个人加起来,每个月工资有6000多元。”
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村民生活日益红火,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景观长廊和农民公园开始建设、市政供水设施动工……一项项美丽乡村措施落地开花。潜溪村充分利用潜溪西岸人文资源,把盆景变成风景,逐渐走上发展快车道。这当中,乡村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吴光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濂廉政文化节时,村里摆起‘全牛宴’,桌子从小广场摆到河边,到处是人,那一片都是香喷喷的……”对村里的这些“大事情”,施茶芝印象深刻。
“共富灶”烧热乡村旅游
2021年5月,潜溪村土灶基地开业,美味的乡村柴火饭唤醒了成年人的味蕾记忆,小土灶引得吃货们纷至沓来。
“非常抢手,必须提前一个星期预定,8个土灶每天能接待近200人。”吴光明对火爆的生意记忆犹新,这也引起上溪镇党委政府的关注。次年3月,上溪镇深挖本地特色农旅资源,结合“人文上溪”“红色上溪”等旅游精品线建设,提出农旅“土灶+土菜+上溪八味”的振兴战略,首批打造了上溪共富灶“棋乐溪华”“岩湖宅山”“田园潜溪”三站,“共富灶”再次“火出圈”。
据悉,田园潜溪“共富灶”斥资300万元建成,占地2600平方米,内设包厢10个、土灶9个,因为场地大、环境好,成为很多游客游玩和团队活动的好去处。“前几年,我老公不幸中风,我们回到了老家。后来‘共富灶’开业了,我就来当厨娘,每个月能领4000元工资,家里过来只要五六分钟,非常方便。”施茶芝说。
“五一”前后,正值小龙虾上市,田园潜溪“共富灶”迎来最忙的时候,每天游客达到2000余人。“整整一大筐小龙虾,我从上午10点开始清理,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施茶芝清楚记得,“每天来的客人非常多,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所有的桌子都坐满了,临时加的桌子摆满了院子。”
“今年1月,我们将‘共富灶’经营权出租,村集体收入13万元。”吴光明介绍,“另外,村综合大楼一年40万元租金收入,蔬菜配送业务一年可带来30多万元收益……到今年7月,我们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102万元。”眼下,潜溪村正在谋划稻蛙共生农旅项目,计划投资160万元。“预计三四年就能回本。”吴光明说,“随着重头戏——潜溪村新能源开发项目落地,我们还计划为村民谋福利,让大家用上更加优惠的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