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在长期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社会资源。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朴实的农业景观、耕读传家的祖传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汇聚在传统村落里。
可以说,传统村落是极为宝贵的活态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很多传统村落的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被渐渐湮没。如何跑赢时间、守护好传统村落?怎样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能否让传统村落绽放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挖掘乡村特色,保护并开发了一批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富”的传统村落,让“古韵”与“共富”结合,以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微改造精提升 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远看,依山傍水,点缀在山野间;近看,白墙、黛瓦、木门窗,处处可感受到浓浓乡愁……作为金华市传统村落,后宅街道李祖村是一个典型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村落,村里至今仍有众多古民居、古桥、古井。
李祖村的快速发展,用村民的话来说,“有些莫名其妙”。直至现在,很多村里人依旧不清楚是什么改变了李祖村。似乎一下子,村里就热闹了起来。
今年61岁的“农创客”李期银,是梨膏糖制作技艺金华市级优秀非遗传承人。李期银告诉记者,2017年他刚回村发展时,李祖村还是个破败的小村庄,到处是老建筑、旧房子,很多已经成为“空巢”。村民们渴望“破旧立新”把李祖村推倒重建,当然也包括了老建筑。
“我们村有很多历史古建筑需要保护,一拆了之有些可惜。”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说,为此,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并听取了相关部门意见建议,最终决定将“千万工程”建设与古村落修复、文物保护结合探索发展,从细微处着手把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有机融合,高品质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传统村落迈出一条新路子。
“四方天井,原生态环境,一眼就看中了这栋民国老宅。”楼沙漠霜是李祖村的一名“90后”创客,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说起当初看中李祖村的原因,楼沙漠霜直言,村里的环境和独具一格的古建筑,让她秒选李祖村作为她的创业基地。
如今的李祖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创客村”。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整合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有效利用,是李祖村得以“续命”的关键所在。
与李祖村有着同样发展历程的,还有“网红摄影村”莱山村。赤岸镇莱山村地理位置偏远,但其传统村落却保存完好,古韵遗风随处可见。近年来,该村按照“千万工程”“一村一特色”的理念整治村容村貌、谋划文旅项目,并根据本地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貌,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一个属于乡村特色的民俗摄影基地“莱山里”。
放眼望去,复古绿的火车车厢、精致小巧的帐篷、奶油色的房车……一边是精心打造的多场景立体式摄影基地,另一边是青山绿水与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独特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摄影发烧友到莱山村采风游玩。古老的传统村落,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打造专属于偏远山村的特色业态,激活美丽经济,这项措施其实很有挑战性。”赤岸镇莱山村党支部书记朱旭兵说,如今,民俗摄影基地“莱山里”内的餐饮、民宿、露营等新业态服务人员,大多为本地村民。网红摄影基地的打造,为村民们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带动了村民共富,也让传统村落焕发出了新活力。
开发民宿集群 解锁小山村共富“密码”
驱车沿着赤岸山路蜿蜒前进,一路的风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化,漫山绿树成荫,彩虹路一直延伸至杨盆村村口。站在栖隐大安小镇的入口处四望,杨盆村已然换了新模样。
鳞次栉比的石头房被重新改造,变成了一栋栋精致靓丽的民宿;村内的道路均被修建一新,两侧铺满了鲜花和绿树;山村景点丰富,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干净整齐的主村道与弯弯绕绕的林间小道相交汇,指引着人们去往更多秘境探险……
相比李祖村、莱山村的原汁原味,位于600多米海拔之上的赤岸镇杨盆村则另辟蹊径。多年前,在“异地奔小康”富民政策的推动下,杨盆村村民都搬到了生活条件更便利的社区高楼生活,而村里的房屋结构与农耕文明依然被完整地保留。
2019年,赤岸镇借着文旅融合的东风,为民宿开发者提供政策支持,充分挖掘杨盆村古村落文化和农耕文化。如今,一个以民宿为主体的休养生息的栖隐大安民宿小镇落成运营,不仅吸引不少游人驻足,更为山脚下的村民提供了经营与就业之所。
随着栖隐大安小镇的开发建造,曾经的土坯泥房和杂草丛生的茅草房藏于山林,成了一处处动人的旅游风景。在一批经营者的匠心雕琢下,村庄内十几栋民宿投入运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实践。
“小山村肯定不方便啊,下山都得好一会儿,不搬也得搬。”老吴是上溪镇里美山村的村民。他们村和杨盆村一样,也是下山脱贫村之一。老吴告诉记者,下山奔赴新生活后,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对老村老宅的那份眷恋,以及对小时候生活的深深怀念。
好在,里美山村并没有因为他们搬走而消失。义乌交旅集团联合联众集团共同谋划了文旅板块——里美山民宿度假区。依托里美山民宿度假区和红色精品路线等优越条件,里美山村将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解锁小山村的文旅“密码”。
从保护到开发、从创新到传承,义乌传统村落保护始终依托“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因地制宜推进乡村风貌改善提升和产业振兴,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实现文旅共富描画了绚烂的一笔。
留住古村之魂 让历史记忆“活”起来
走进倍磊村,这个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古村幽静质朴,民房错落有致,依旧保留着传统村落的原有肌理。老屋墙头处,绽放的桂花在秋风中分外靓丽。漫步倍磊老街,鞋底磕击青石板路面发出的声声回响,犹如历史回音。
倍磊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近年来,我们采取‘修旧如旧’的方法,对倍磊老街两边的旧房实施修复,并对外立面进行古法旧木改造,在增添老街韵味同时,也将老街原原本本地保留下来。”倍磊村党委书记陈加斌说。
如果说古建筑、老房子是传统村落的“形”,那么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就是传统村落的“魂”。倍磊村不仅注重加强对古建筑、古街巷等修复与保护利用,更注重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敲铜锣、赶市集、开蒙礼、旗袍秀……这些具有相当文化价值的传统民俗文化,依旧活跃在倍磊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每年的农历五月廿二,倍磊老街都会特别热闹,因为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带小孩来老街“撞铜锣”。“撞铜锣”是朝拜俞大官特有的民俗仪式,从明代开始至今已延续了近六百年。每年这个时候,倍磊街的街心亭内放有两面铜锣,敲铜锣者站在中间,手持一个锣槌,左锣敲一槌,右锣敲一槌,称之为“撞铜锣”。
同样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义亭镇陇头朱村更是把传统文化发扬到了极致。陇头朱村因先祖酷爱梅花,村内外遍植红梅,又称梅陇里。近年来,陇头朱村在基层治理中摸索和创新,形成了一套符合该村特色的基层治理制度,被称为“红梅指数”。
通过“红梅指数”,陇头朱村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得以深化,村庄面貌、村民素养、村集体产业都得到有效提升。“现在大家都把‘红梅指数’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重要准则,做好基本的事,积极做加分的事,不做扣分的事。”该村村民朱俊超说。
想留住传统村落的“魂”,就要留住这些“活”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传统村落保护就是要在保护中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原始风貌,又要满足村民对更好居住体验日益增长的需要,继而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以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同时,希望这些好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能留下来并且代代相传。”佛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 王佳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