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 文/摄
9月6日上午,行走在佛堂老街,手打柠檬茶、轻卡茶舍、糖水铺、宠物店……悄然间,佛堂老街又多了不少新店,业态越来越丰富。还有梨膏糖制作、锡艺、剪纸等传统非遗项目,历久弥新,诉说着佛堂老街的百年故事。
历尽沧桑,佛堂老街始终伫立在义乌江畔,见证着佛堂古镇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佛堂古镇保护利用开发工程实施及义乌双江湖新区建设启动,佛堂老街迎来新生,成为义乌文旅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如今的佛堂老街,已不再是单单满足老百姓生活所需的商贸集市,而是一条业态丰富的旅游文化街。
见到陈运泉, 是在佛堂老街的小巷里,78岁的他穿着一身休闲唐装,满头白发,人却十分精神。人称“佛堂才子”“义乌儒商”的他,在书法、美术、戏曲等方面都有较高造诣。
“我出生于佛堂、成长于佛堂、立业于佛堂,70多年来未曾离开过。”陈运泉说,在如今的佛堂老街上,依旧挂着不少他写的牌匾和书画。一幅幅意蕴绵长的作品,凝聚着他对佛堂深沉的眷恋与热爱。
跟着陈运泉在佛堂老街里边走边看,他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佛堂老街,印象最深的就是浮桥和新市集、老市集两个市集,总体和现在老街的结构差不多。”陈运泉说,当时佛堂老街店铺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主,像杂货铺、米店、酱坊这些生活类店铺比较多。佛堂新市集、老市集“逢单”开市,稠城市集“逢双”开市,算是当时义乌最大的两个市集。新市集以生活用品为主、老市集以副食品为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义乌经济快速发展,佛堂老街已无法满足佛堂居民的日常所需,有部分老房子如大成烟店、益和酱坊也被拆掉作为他用。1999年,在众多有识之士建议下,时任义乌政协常委的陈运泉提交了一份佛堂古镇保护开发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义乌市当年政协重点提案。2001年,佛堂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办公室应势成立,陈运泉成为办公室小组成员,一群志同道合之人为打造佛堂古镇名片,开始了漫长而琐碎的工作。
2007年,佛堂镇获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史料挖掘整理需要实地走访与翻阅大量历史书籍,那时我已经60多岁了,身体不如从前,眼睛也不太好,有时候工作量大了,眼睛就会长时间刺痛,但想到能为古镇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便顾不上这些了。对这片土地的情怀与依恋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陈运泉说。
陈运泉回忆,走访、查阅后整理出大量的佛堂历史大事与佛堂名人故事,有的濒临失传,有的湮没在历史之中,穿越时光与它们再次相逢,每个人都惊喜交加。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堂文化,他还在佛堂老街内创办了民间文化礼堂。该礼堂占地两百多平方米,为两层木结构老房,左右两边放置着陈运泉从民间收集的各种老物件,有代表佛堂商业文化的算盘、钱币,有代表民俗文化的绣花鞋、布袋等。佛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也被他托人刻成半身雕像进行集中展示。“这些老物件有些是平日因缘所得,有些是朋友友情相助,零零散散倒也成了规模。”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现今,佛堂老街美丽嬗变,四方游客纷至沓来。”陈运泉说,对于亲历和见证老街保护开发的他们来说,越来越多的游客便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