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七卷中,记载了杨国忠瞒报灾情的鬼把戏。杨国忠是唐玄宗时的宰相,也是杨贵妃的堂兄,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
唐天宝十二载八月(754年),关中地区连降暴雨,造成水灾。很多村庄房屋倒塌,庄稼被淹,老百姓心急如焚。
李隆基担心水患严重,会影响百姓生活,危及自己统治,于是让杨国忠派人去调查灾情,以便按照受灾情况,开展赈灾救济活动。
过了几天,杨国忠向李隆基汇报:“雨虽多,不害稼也。”意思是说,这些日子关中的雨虽然下得很多,但并没有损害庄稼。
李隆基不信:“下了一个多月的雨,庄稼能没有损失?”
杨国忠回答:“确实如此。我让人从灾区带回了一些庄稼,您看看就知道了。”
说着,杨国忠让人把几株高粱、谷子等呈上来,拿到李隆基的面前。
李隆基一看,高粱秆上的大穗子又红又亮,颗粒饱满的谷穗又大又长,确实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李隆基高兴,但还是有些担心,于是又问:“这些庄稼,真的是灾区的吗?”
杨国忠斩钉截铁地回答:“是啊,这还有假!”接着,他让来人告诉李隆基,这些庄稼,都是取自关中雨区某县某村的土地。
这下子,李隆基不仅完全相信了杨国忠的灾情报告,而且心情大好。“雨多不害稼”,说明我们的防汛工作做得好,也说明我们的管理很到位。无灾无难,天下太平,既可以节省国库很多开支,又可以继续歌舞升平。
可是,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知道灾情严重,都明白杨国忠是在糊弄玄宗。有的人,与杨国忠沆瀣一气,随声附和;有的人,不敢得罪杨国忠,便装聋作哑;有的人,觉得与己无关,默不作声;也有的人,看不惯杨国忠弄虚作假、瞒报灾情、坑害百姓,所以决心向皇帝陈述真情。
扶风太守房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写了一封奏折,详细陈述了当地水灾情况。比如大水冲塌了多少房子,淹死了多少人,毁坏了多少庄稼,多少土地颗粒无收,多少灾民流离失所,多少人家急等救济。
房琯的奏折送到宫中,还没等李隆基看到,杨国忠先看到了。一方面,他把奏折压下来,不给李隆基看;另一方面,立即通知监察御史,发现房琯有贪污腐败问题,立即把他抓起来审问。看到此状,再也没有人敢把水灾的真实情况告诉李隆基了。
就此事,杜甫写过三首《秋雨叹》的诗,其二曰:
“阑风长雨秋纷纷,
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
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
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
相许宁论两相值?”
庄稼的头尖和叶子都已耷拉下来,棒穗腐烂变黑。农夫田妇悲痛欲绝,但却一直没有官府救济的消息。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李隆基的决策失误。因为他听信了杨国忠“雨多不害稼”的汇报,所以没有采取任何救灾措施,甚至还沉浸在庄稼丰收的喜悦里。结果百姓不满,民怨沸腾。几件事叠加在一起,为后来的安史之乱铺设了温床,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杨国忠的误国误民,在于“选择性”汇报。即便是水灾区,也有没有被淹的庄稼;即便是贫困区,也有生活富裕的人家。如果尽看那些好庄稼,尽说那些好人家,形势就会永远一片大好。而实际,却是用少量的个例,掩盖了大量的真相;用零星的亮点,掩盖了大片的黑暗;用个别的成绩,掩盖了普遍的问题。
如果当初李隆基能够亲自到灾区看一看,或者多派几个调查组,多听一些百姓的声音,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