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一座具有独特体制机制优势的城市。41年前,义乌用“四个允许”打开了义乌市场的大门,把鸡毛换糖的历史传统转化为义乌改革开放的源动力;23年前,义乌向东阳买水,开创了中国“水权”交易的先河,在水资源领域推动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结合;10年前,国家八部委联合下文同意义乌先行先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义乌首创的小商品出口模式得到了中央认可。义乌的发展,形成了改革推动开放、开放倒逼改革的良性循环,正如“八八战略”所要求的那样: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年来,义乌持续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厚植发展优势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到访义乌,足迹行至国际商贸城。2006年,习近平同志经过多次调研后,把义乌发展总结为“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并向全省推广。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国务院研究室《关于在义乌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调查与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对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应做深入思考,适时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推介义乌,肯定“义新欧”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早期收获,为义乌定位世界小商品之都。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义乌长久以来的关心关爱是义乌不断深化改革、构筑发展优势的精神动力。
市场是义乌最大的优势。自 1982年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对发展市场坚持不懈,义乌小商品市场群目前已成为拥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等诸方面综合配套功能,国内乃至全球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专业市场。当前,义乌市场带动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3200万名工人就业,为服务“双循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内外贸网商密度分列全国城市第一、第二位,快递业务量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市场带来义乌开放优势。依托市场迭代升级,义乌首创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全国39个市场得到复制推广,2022年全国市场采购出口近9000亿元,两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过去20年,接连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高能级改革开放平台。“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跃居全国第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约占全国的1/40,“义新欧”中欧班列发运量占全国的1/10。义乌大力推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金甬铁路、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义乌陆港与宁波舟山港实现海铁联运“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2022年,义乌快递量占全国1/12,全国城市第2位;出口辐射233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3006亿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60的出口。
市场带来义乌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依托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民的市场意识、规则意识较强,继水权交易后,把市场经济思维融到宅基地改革中,2015年在全国首创首提、先行先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度设计,系统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当中的“人、地、钱”核心问题,让改革红利惠及全市农村和农民;2020年继续承担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构建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双向开放”新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助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从义乌的城市化进程中可以发现,义乌城市化进程不是简单的“以工促农”,而是“以商促农强农”,专业市场是义乌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义乌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小商品市场。一方面市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城乡融合;另一方面,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融合。由此可见,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在义乌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堪称市场配套资源推动城乡融合的典范。2020年义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5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1,已达到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设定的2025年目标。
20年后,义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度开放,努力强化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义乌全面开启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新征程,要准确理解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深刻内涵,深入贯彻省委、金华市委部署要求,奋力创造义乌新辉煌。
依托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下义乌发展新优势。着眼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积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借鉴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新片区等有益经验,进一步加强贸易制度和监管体系的顶层设计,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进出口和转口互动、国内外市场统一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措施和监管体制,为探索符合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方向的规则体系提供新鲜经验。充分利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破解改革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努力形成更适应国际贸易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高标准国际贸易制度和规则体系,促进义乌现有市场优势、规模优势、物流优势和全球线上线下融合的网络体系优势转化为新的集成优势,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地方创新发展的重要示范。
依托市场,深化制度型开放。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义乌开放迎来新形式新要求,要以打造第六代市场为核心,牢牢抓住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机遇,全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城市和市场开放能级同步提升。集成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形成高能级开放平台,探索建设数字综保区和数字化通关监管体制机制,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和数字货币试点。积极推动义乌企业在“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建立境外经贸产业园,吸引“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在义乌建立国际园区,探索“两国双园”“两国多园”合作模式;积极配合国家战略,自主从民间层面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境外系列站,建设具有贸易中转、物流中枢功能的境外网络节点,开创国际贸易新通道、新路径,搭建对外开放新平台。
依托市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义乌市的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化,而是城市化和美丽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最终目标是城乡生活水平相当,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市场、电商、外贸等优势,通过提供展销平台、开展来料加工、共建产业基地、推进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适合先富群体帮扶带动后富群体的制度机制。进一步支持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在义乌和谐相处、共创家业、共享发展成果,世界多种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此交融,创造国内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通过国际贸易创新发展,带动更多相关国家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钱泓澎(作者系中共义乌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