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

梅林村:耕读催开“振兴花”

梅林驿站。

梅林村文化礼堂。

梅林抬阁跷走进尖山镇。

体验农耕文化。

耕读园研学活动。

梅林抬阁展示馆内部。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供图

东临画溪(义乌南江),北靠浮玉山,南以洋浒山为屏……佛堂镇梅林村就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间。

“邑南十五里,渡越画溪,及岸复东步里许,其地曰梅林,盖取地多产梅,森森林立之义也。”雍正癸丑年,梅林后人撰写的《梅林记》道出了村庄名字的由来。

梅林村人是贾氏后裔。义乌洋川贾氏始祖系贾尚甫,永和年间(345-356)为避寇,携夫人从河南胶东南阳南迁到义乌定居,发族。传至第三十九世贾思义,生三子:宗宪、宗维、宗圣。清康熙壬辰(1712)年,贾宗圣由九里江(现属稠江街道童店)到岩湾村(古村落现已无存)任教,卜宅迁居到梅林村,子子孙孙繁衍生息不断,迄今已有311年历史。

踱步村中,柳树笼烟,垂枝拂水,小道蜿蜒,农舍错落,别有一番幽静葱茏的乡野村趣。伫立于文化长廊前,民俗风情迎面来,经年村史轻轻诉,耕读传统尽道出。

“崇文好学”相传,代代出人才

在文化长廊“乡风廊”内,梅林村村训首条便是:崇文好学。

“重视耕读文化,是我们村的传统。”村民贾祥贵介绍,关于梅林村的发源,村里还流传着一个与“耕读”有关的故事。据说,自贾宗圣入住梅林后,附近村落人丁兴旺,六十年间未少一人,地域亦更为广阔。他大办私塾教书育人,清朝时期,梅林村人才荟萃,读书做官不胜枚举。

“三军之帅,百代之英,功隆帝室,泽被民生。”骆宾王曾在双林寺贾大宗祠为贾孝遗像题赞。

据贾氏家谱记载,南朝齐梁年间,洋川贾氏第五世祖贾孝仕至大将军,南征北战期间伤亡惨重,决心辞官回家。当朝皇帝念他为开国元勋,赐金钟以示告慰。归家后,贾孝将金钟交给傅大士并拜其为师。一日,师徒二人携金钟至云黄山顶,傅大士运用功力,将金钟挥手一扔。金钟落入浮玉山后的一湖潭水中,此处因此得名为圣钟潭。村中至今流传着“十子捞金钟”的传说。贾孝在浮玉山后建立法惠禅院,并在此修行到老。“山之西十五步即孝公云麾将军法惠禅院也。其堂庑之精洁,竹树之苍秀,直可为一邑寺院之冠。院之前七十步即圣钟潭,相传孝公羽化处也。”《梅林记》中所载的法惠禅院已不复存在,现今村中的法惠禅院,乃后人重新选址修建而成。清顺治年间,贾氏后裔在圣钟潭边修建圣钟祠,供奉贾孝之像,以表敬仰。

在梅林村文化礼堂二楼,设有“梅林抬阁展示馆”,集中展示了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活动——抬阁跷,这个活动起源与另一位贾氏先贤息息相关。

抬阁跷,原称“抬贾巧”。因为“贾”的乡音读“阁”,“巧”的乡音读“跷”,按义乌地方的乡音,它的原意是:义乌姓贾人的祖先重孝节、懂礼让,后人多能工巧匠,向来受人“抬举”。

据《义乌洋川贾氏宗谱》记载,贞观二十年(646),洋川贾氏第九世祖贾谅回老家祭祖,修建贾大宗祠,编撰《洋川贾氏宗谱》,念第五世祖贾昙颖、贾孝兄弟俩曾“舍家宅田园”助傅大士建双林寺之功德,便在宗谱中约定:每年正月十八贾昙颖生日,贾氏必须合族“进祠堂祭祖”。抬阁跷活动应运而生,并延续成俗。

1995年起,梅林、燕里、江南街等七个洋川贾氏宗亲村一同约定,轮流“值甲”大年,恢复“祭祖拜佛”民俗——正月十八大会。洋川贾氏裔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抬阁跷这一项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融戏曲、彩扎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文化活动不断发扬光大。抬阁跷已成为义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头顶盔帽、雉鸡毛,身着铠甲,手握长枪、宝剑等,八面威风,前方由堂灯、大锣、旗队、铳队等开路,沿着大街小巷环游,延绵数里……每到梅林村“值甲”大年,活动盛况空前,引得众人一睹风采。

“梅林的抬阁跷数量众多,最多时候有29台。直至现在,还有18台之多。1988年前后,村里的十八铳达到两三百把。”说起抬阁跷的历史,贾祥贵如数家珍,一直以来,佛堂镇乃至义乌市每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梅林村的抬阁跷都会受邀参加。

“5月13日,我们村的抬阁跷作为义乌传统文化代表,去磐安县尖山镇参加文化走亲活动,大家都感觉很荣幸。”贾祥贵说。

依托“画里南江”,迎来新发展

“2016年,画里南江景区工程开建;2018年10月,梅林村、江南街村、奕岩村三个自然村合并为南江村。”文化长廊“村史廊”内,“梅林村大事记”一栏中记录着村庄发展的重要节点。

“画里南江山水休闲精品线全长13.3公里……以‘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同步招引、农村众创致富’的思路将沿线的村串联成线,突出梅林村、南王店、钟村、画坞坑等头中尾四个重点村的‘山、水、田、园’功能定位并予以重点打造,力争让‘富春山居图’在义乌重现。”村口竖起的指示牌上,介绍了“画里南江”精品线概况。自此,梅林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耕读文化”焕然新生。

至2018年年底,城投集团斥资将圣钟祠修葺一新,打造了古色古香的梅林驿站。2020年,义乌乡贤吴艾倩受邀回到家乡,接手画里南江·韵和书院·梅林耕读文化园项目整体开发运营。

“耕读园占地800多平方米,门前圣钟潭,门后莲花池,周边农田70余亩,毗邻义乌主城区,为‘画里南江’精品线起点,环境好,位置也很优越。”吴艾倩介绍,多年来,她秉承“晴耕雨读”的传统理念,以清乾隆钦印《四库全书》线装影印版为背书,配备了3000多册农耕文化图书,收集了义乌农耕文化特色农具400余件。耕读园二楼还设有周泽云工笔花鸟美术馆,配备了一整套的研学课程和20多个非遗体验项目。

“我们面向幼儿园、中小学校,推出‘共享农场’和‘耕读记’,开设劳动教育学生实践基地;面向大学、商会、协会、企事业单位,开设传统美食制作、休闲娱乐服务等。”吴艾倩说。

3月8日,“用文化照亮她们的‘诗和远方’”主题活动举行,随着插花、抹茶、图书赠送等系列活动展开,与会人员收获满满。3月27日,国学导师马观厅的第2036场国学演讲开讲。“马院长所讲句句经典,字字玑珠,让我们受益颇深。”前来聆听的国学爱好者陈女士说。

两年内,耕读园以义乌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了“杆秤制作、算盘制作、宋代抹茶、南江茧画、古法造纸、雕版印刷、中华花道”等10多个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接待游客体验一万多人次,已然成为我市文旅结合的示范基地。

“耕读园的发展与梅林村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吴艾倩介绍。耕读园已与梅林村30多名农户签订协议,周边70余亩农田由他们分片承包,进行管理和耕种。随着“画里南江”精品线兴起,人流量不断增大,“五一当天,我们这里就接待了50多拨游客,营收达2万余元。”吴艾倩记忆犹新,“很多游客都是村民介绍过来的。”

为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耕读文化,满足对诗画田园生活的向往,吴艾倩还与梅林村村民合作,共同开发了两栋民宿,整修了十几个房间,每个房间可放置8个床位,能满足百余名游客的住宿需求。“耕读园后续将引进杭州韵和书院团队,计划与国际接轨,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四库书房雅集、韵和大讲堂等……”说起未来的发展,吴艾倩信心满满。

“目前,我们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30多万元,游客增多后,村民们种植的瓜果蔬菜也能在家门口销售,还可以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项目,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南江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贾春明介绍,随着双江湖新区的开发,梅林村必将迎来长足发展。

2023-08-07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71926.html 1 3 梅林村:耕读催开“振兴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