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城市来说,经济是命脉。
从1982年建立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至今,义乌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这四十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兴商建市”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市场发展之路。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是义乌历届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把义乌市场过去40年的风雨历程谱成一曲交响乐,民生,无疑是其中的最强音。随着市场的繁荣勃兴,衍生出市场来料加工、“市场带百村”行动等,有力促进了义乌“以城带乡、以商强农”步伐。
创业创新,让梦想照进现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是财富之源。
近年来,义乌坚持就业惠民,从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稳定工作的期盼着手,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期间,努力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线”,织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纬线”,托住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底线”,促进社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以2021年为例,义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7%。
“要创新,到义乌!想创业,来义乌!”近年来,我市全力打好创业创新“组合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铺路搭桥——
打好“政策拳”:聚焦“全程帮扶”,出台“1+X”全链条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完成“创业一件事”改革,在全国率先放开户籍、参保等人才购房限制,营造“零成本”就创业生态。
打好“培训拳”:把握“电商风向标”,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电商直播培训与考核,发放全国首批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开发全国首套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规范,率先推出“互联网+”直播电商创业培训。
打好“环境拳”:立足“筑巢引凤”,高标准打造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成功打造“百校宣讲”“中国创翼”“双创周”“创业季”“数智赋能”等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业活动品牌。
社会保障,增强群众幸福感
数十年来,我市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保障水平从低到高,保障能力从弱到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瞩目成就。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围绕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要求,着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突破户籍限制,于2004年出台《义乌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办法》,2008年出台《义乌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义乌启动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建立全民参保动态管理机制,打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了城镇职工、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三类养老保险之间的有效衔接。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为补充的城乡统筹、待遇均等的社会保障体系。
长护险,让更多失能群体踏上“共富路”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如何走出这一困境?
敢为人先的义乌说干就干。2018年起,作为国家长护险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全省长护险试点城市,义乌通过构建全民共担共享的制度体系、专业化标准化的评估机制、规范化规模化的护理服务产业体系,有效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减轻失能家庭护理负担。
今年99岁的龚奶奶不仅患有老年痴呆,肢体还多处骨折,只能长期卧床。由于其子女已六七十岁,身体也不是很硬朗,没办法,只能把她送进养老服务中心。“以前入住养老机构,每个月需支付3800多元,享受长护待遇之后,每个月可报销护理费2000元左右,算下来自付部分只要1000多元。”龚奶奶的儿子简要算了一笔账。
截至10月底,义乌市长护险参保覆盖人群达114.41万,其中外来建设者达27.26万人,户籍人口覆盖率为99.98%。长护险实施至今,累计为我市失能家庭减负1.9亿元,享受长护保障7475人,为我省建立长护险制度、让更多失能群体踏上“共富路”做了有效探索。
在近日公布的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第一批)名单中,义乌市“长期护理保险筑牢失能群体兜底保障”入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人民”始终是最核心的关键词。40年的不懈努力,义乌让更多普通群众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