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群言堂

恶意创造需求

于文岗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把市场营销定义为“有利可图地满足需求”,而其最高境界是创造需求。

有个营销案例:一人看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便认为鞋子在岛上没有市场。另一人则惊呼“天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太大了!”同一事物,前者从表面现象判断市场需求,后者则是从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即创造需求视角研判市场。事实上,需求是客观的,所谓创造需求,无非是把顾客潜在的需求开发出来并予以满足。

创造需求的范例不胜枚举。1995年,网络购物方式的横空出世,让人们足不出户即能买到东西,引发了当代销售革命。身着紧身牛仔裤的乔布斯指着自己窄小裤兜发问:“如果裤兜要塞进一个产品,那它应该是什么?”接着,他拿出了iPhone:“没错,就是它!”正是这个网络时代移动互联的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现今,节日多了,除了挖掘传统节日,引进洋节,还另创造出“1111”“520”等这节那节,创造节日是形式、载体,本质都是商家创造需求。

有善意创造需求,也有恶意创造需求。傅立叶在论及资本的贪婪和资本主义罪恶时说:医生希望病人增多,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别人的大楼起火,玻璃匠希望天天下冰雹,裁缝希望大家的衣服都快穿坏。当然,傅立叶说的,仅是希望而非行动。2001年春晚有个小品叫《卖拐》,范伟腿脚本无疾,用不着拐,后被赵本山忽悠,对拐杖产生了需求。小品是对骗局骗术的诙谐揭露,但就其骗术来说,实质也是创造需求——恶意创造需求。

有人问:如果把下雨的权力交给卖伞的,那这雨还会停吗?90年代电脑病毒多,杀毒软件也多。病毒却不断出新,杀毒软件也随之轮番升级换代,供应商赚得盆满钵满。自从2008年360推出免费杀毒软件,就革了国内收费杀毒软件的命,形形色色、花样翻新的病毒少多了。

恶意创造需求实质就是造孽!

除恶也简单。“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既然它“以恶求利”,那么,就“以利治恶”:一旦发现造恶,就依法严惩,让其信用清零,利润清零,资本清零,焉能不治?

2022-09-16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77866.html 1 3 恶意创造需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