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群言堂

​切尔诺贝利事件回眸

刘吉同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酿成了历史上最“昂贵”的灾难事件。核电站职工和家属所居住的普里皮亚季城被废弃,因此而致癌者达27万人,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将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持续存在,核电站周边地区至少在两万年内都不适合人类居住([美]浦洛基著,宋虹、崔瑞译,《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第36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下同,只注页数)。

今天回头再看看这场大灾难,窃以为仍有意义。为方便叙述,就从几个人物说起。

人物一:戈尔巴乔夫,苏共总书记。他在1986年2月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提出:要减少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转向使用核能,“将建成发电量比原定计划高出250%的原子能电站”(第22页),确定了在未来五年中核电站的建设任务翻一番。大家都沉浸在欢欣鼓舞之中。但怎样确保核电“大跃进”的安全,报告只字未提。

人物二:梅奥雷茨,上任不久的苏联能源和电气化部部长。他在二十七大上高调向大会保证:“电站的工程师和建设者在二十七大决议的鼓舞下,会推进党的宏伟计划,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贡献应尽之力。”为了邀功请赏,他决定干一番创造历史的大事,将一座反应堆的建造时间从三年缩减为两年,“多机组核电站的建造年限可以并且应该从七年削减至五年。”他还亲自跑到普里皮亚季监工,要求加快施工进度,“对误工负有责任的官员将被密集式惩戒。”他延长反应堆关闭的间隔时间,减少维修时间,“1985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超额完成近10%的生产任务,原因就是削减了维修时间(第53页、74页)。”

人物三:布留哈诺夫,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长。凭职业感觉,他对这种“大跃进”一直忧心忡忡。参加完党代会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人们更加关注核能产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尤其是,对我们而言,这才是最急迫的。”回到基辅后,他又向记者说:“不管怎么讲,我们都不是普通的企业,愿主保佑我们别遭遇任何事故。一旦发生,我担心不仅是乌克兰,恐怕整个苏联都无法应对如此大的灾难!”然而,他的忧心不但没人理会,而且第一段话发表时,还被删除(第30页、47页)。

人物四:利瓦列夫斯卡娅,女,《工人力量论坛报》记者。她针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五号机组施工存在的问题,写了一篇调查式的新闻报道,发表在《乌克兰文学报》上,其中写道:“施工管理局于1985年预定的45500立方米的水泥构件中,3200立方米一直没有送达,6000立方米的构件经证实存在瑕疵。同样有瑕疵的还有用于电站废水处理的326吨防渗漏剂以及220吨用于修建反应堆涡轮机房的柱体结构。”她还批评了施工管理局的不足之处:设备机器老化,工作机制退化,机械用具缺失……所有这一切大家心知肚明。而管理局正是她所效力的报社的东家。记者的警告,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回应的却是对她的警告:“揭露高级官员不当之处的做法是制造麻烦,有传闻她将被开除出党。”不过,电站爆炸的当天,世界媒体都发现了这篇文章,但一切都晚了(第67页)。

爆炸发生后,“官方都很明显地在对事故装聋作哑,秘而不宣”,克格勃呢?则“想尽办法来防止外国外交官及记者获取任何有关事故的非官方消息,外国记者的电话受到监听(第191页、255页)”。隐瞒和欺骗又带来了更大的灾情。莫斯科最后也进行了追责。布留哈诺夫被判坐牢十年,他的同事也被审判。不过,让这几个“小虾米”来承担这场人类史上空前的核灾难的责任,实在是太高看他们了。

透过这几个人的剪影及其他,告诉人们点什么呢?不讲民主和科学的拍脑门决策,极端自私的官僚主义肆意横行,不尊重经济规律的蛮干瞎干,没有“啄木鸟”的生存环境,或许还有更深层、更要命的东西,最终合力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推入了万丈深渊。

浦洛基教授在书中问道:“今日的世界还会发生切尔诺贝利式的核灾难吗?”我以为全球都应该经常这样问问,因为此殇,人类经受不起呀。

2022-09-09 刘吉同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67167.html 1 3 ​切尔诺贝利事件回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