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鉴藏家、书画理论家,是当时的艺坛领袖。近年来,这个名字也为越来越多人所知。董其昌在书画实践创作和书画理论方面均有不凡建树,提出了绘画史上著名的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是指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不仅是一种书画鉴赏范式,更折射出董其昌的美学思想和精神之源。我称其为董其昌之“眼”,可以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反映其“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形成。
董其昌提倡“活学古人”,禅宗六祖惠能的“顿悟成佛”修行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美学鉴赏理念和处世态度,使他从“禅悦”中汲取营养,在世俗中建立起文艺秩序。董其昌48岁时的草书作品《试墨帖》可视为践行这一理念的代表作,被后世称为“放得最开的作品”。
延续禅宗的“顿悟”和“渐修”,董其昌也发展出了评判逸品的标准,即“妙合能离”。董其昌自己写过一段话:“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晋唐以后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余此语悟之《楞严》八还义,明还日月,暗还虚空。不汝还者,作汝而谁。然余解此意,笔不与意随也。”这段话很精彩,值得细品。
董其昌擅长临古、学诸家。一方面,我们看到他的思想根源来自禅宗,也受他的朋友李贽等人(李贽以“童心说”闻名于世)影响;另一方面,他其实是反对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的。由此观之,董其昌对待“师古人”的态度特别值得借鉴。他认为临古和观摩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反对“朝学执笔,暮夸其能者”,正如“顿悟”与“渐修”的关系或可视为质变与量变。
董其昌自诩文人画家,而文人画以山水为正宗,画风非常“高冷”。但看得出,他对现实中的山水风景谈不上真正的热爱。因为他笔下的山水并非真正的大自然,而是“足不出户”的摹古与遐想。自明代以来,江南一带的画家不再隐居深山、与自然山水为伴,而是身处富奢之地的都市。或进一步说,就是清高的世俗中人。其实他们彼此之间的往来人情非常烟火气,只是在诗词歌赋、绘画及画论方面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持。
这又让人联想到董其昌人脉之广。他广泛结交并用心经营,还拜了不少老师,也因此鉴藏活动十分丰富。他收到历代名迹后宝藏于斋中,与朋友雅集品评、题跋。他所藏四件董源作品专辟“四源堂”;设置“戏鸿堂”存放刻帖;在杭州得到一个宝鼎后命名了“宝鼎斋”;还专门为了方便与好友陈继儒讨论书画而建造“来仲楼”……
斯人已成过往,但有趣之处也在于此——历史永远在那里,欢迎一代代人去翻阅、去思考。它会告诉人们很多,也会不断引发新的观点和问题。这些不关乎时间,只关乎我们的认知。有道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摘自《解放日报》 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