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驿站

你会“无意识地欺负自己”吗?

心理专家:停止“精神内耗”,多鼓励自己

心理咨询师指导心理检测表填写。

扫一扫 看新闻

▢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

朋友没回微信,却发了朋友圈,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

定下一个目标,还没开始做,便预想很多困难,畏手畏脚,结果什么都没做。

事情没做好,听到一个不太好的评价,于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心情糟透了。

……

生活中,你会“无意识地欺负自己”吗?采访中,心理专家告诉记者,不用太担心,这种短暂的“自我对话”,其实只是权衡利弊、做出决定过程中的自我预测、建议并自我否定的一种方式而已,当然也要防止“自我的过度内耗”。在进行自我对话的时候,要对自己多说出鼓励的话,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能安稳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健康。

执着于过去,不如轻轻放下

鲁迅在杂文中写道:“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所谓的记性坏,并非是对过去的人与事全然忘记,而是不再执着于过去的得与失。倘若一个人始终沉湎于过去,就会无法自拔。

飘飘(化名)31岁就离婚了,二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是孑然一人。

家人们时常催飘飘找个伴,快乐度过余生,她却总是推脱说“我一个人就挺好”。对于曾经出轨的前夫,她似乎有着某种执念,总是喜欢向家人讲起前夫过去对她的种种伤害,说一次哭一次。

可奇怪的是,飘飘似乎又对这个曾经伤她至深的人,念念不忘。她记得前夫曾经给她写过的信,恋爱时吵过的架,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尽管自己的女儿如今已结婚成家,但到了女儿家里,她还是对前夫的事一提再提。

女儿曾安慰她:“就算当初我爸没出轨,以他的个性,你俩退休了,你还得伺候他那脾气,还不如现在自由自在。”

飘飘却说:“那也不一定,至少有个伴,很多男人也许老了就好了。”

直到飘飘女儿把这件事说了出来,大家才明白,这么多年,说到底飘飘还是放不下他。她似乎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可以转身就变成陌生人?这种想不通、道不明的情绪一直裹挟着她,二十多年来,从未消淡。

二十多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可飘飘却都拿来回忆了。一个放不开的过往,如藤条扎根于脑海中,日复一日,越是年久,缠绕的力量就越大。这段失败的感情,在飘飘的生命中最终酿成了一场巨大而持久的自我消耗。

太在意别人,结果掏空了自己

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中,有一项技术叫“去中心化”,即习惯性认为别人感受的发生都跟自己有关,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牵动着所有人的感受,把自己想象成了聚光灯下的人,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盯着。

苏丽(化名)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性格敏感多疑,容易过度解读他人的话语。

有一次,她给朋友发信息:“在吗。”

朋友回复:“嗯。”

苏丽说:“你生气了?”

朋友当时正好在忙,隔了一会才回复:“当然没有,怎么了?”

结果苏丽就再也没有回复朋友的信息,想说的话全部咽了回去。在她看来,朋友回复的“嗯”看起来很愤怒,而且隔了这么久才向她解释。

仅仅一个“嗯”字,苏丽都能解读成别人对她的愤怒。生活中,她就像一台行走的“敏感仪”,不管遇到啥事,都能往自己身上扯。比如,今天同事忘记叫她一起吃饭,她就会觉得对方是不是不喜欢她了;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她却觉得故意嘲笑自己;自己发了朋友圈,如果常点赞的朋友没有点赞,她就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了……这时候的她,就像被卷进了一个漩涡一样,很累,却出不来。

苏丽这样的敏感体质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宁可难为自己也要成全别人的“老好人”。前不久,小兰(化名)和好友吃完晚饭,有人提议去唱歌。尽管还有工作没完成,小兰心想,既然大家想唱歌,不妨做一个能让别人开心的人。结果小兰半夜回去加班,第二天因为工作有纰漏,还被领导批评了。

当我们太在意他人的想法时,会习惯性地将别人的一举一动与自己联系起来,很容易束缚自己的精神。实际上,你所在意的事,在他人看来也许根本就无足轻重。

遇到问题了,老往坏处想

高中时,吴冬(化名)学什么都觉得很轻松,并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重点高校。然而,大二时的有机化学课成了他的噩梦。“班里其他同学,大多数参加过化学竞赛,除了我和少数几名同学外,其他人都学过有机化学。”吴冬说,老师默认所有人都有基础,讲课速度特别快,加上口音重,导致自己听不懂。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向吴冬提问,吴冬甚至没听懂问题。“当时我隐约猜到老师可能说的是某个化学反应,刚想打开书本找一下,可已经有同学主动举手回答了,老师也夸赞了这位同学。”吴冬说,他那时候就很羡慕这种自信,而自己是个内向而又敏感的人,永远不敢主动举手,更别提在根本没听懂老师说什么的时候。

那个期末,吴冬的有机化学只考了23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笨了,是不是我不够努力?”这种情绪让他每天都非常崩溃,假期想补课也学不进去,一打开有机化学的书就头晕想吐,似乎是身体在告诉他:你讨厌这门课。

心魔之下,吴冬怎么也学不好有机化学,大二下学期又挂了科,大三、大四一直在补考,始终没通过,一直到毕业后返校重修再考试才通过,终于拿到了毕业证。

考研时,有机化学在专业课中占比30%,吴冬又是意料中的没过单科线,只能放弃继续深造的计划。

停止做“精神内耗”的四件事

在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科的诊室里,许多人都会向医生说“我觉得好累”。这份累,当然不是单指身体上的疲惫,在高压的城市里,高负荷的工作已然压垮了很多人,但更多的累来自心里,来自“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有时来自人格特质,讨好型人格、完美主义都容易导致内耗;有时来自边界感不清,总是分不清自己的事儿、别人的事儿,导致精神负荷过重。具体可能会表现在:无数遍回想起多年前失败的感情,“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光,“今天同事对我的态度很冷淡,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面对想要拒绝的事情时,“怎么办,拒绝了是不是不好”……

简单地说,想得总是特别多,并且多半是对于自我的负面信念,过度的思考让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最终出现精神上的满满疲惫。

那么,如何才能减少“精神内耗”,让自己活得轻松自在一点呢?义乌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提醒,这些小事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停止自我PUA

很多人会在不断追求而变得更优秀的路上,因为没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没能让周围的人满意,而渐渐产生自我怀疑,消耗内在能量。

自我攻击的本质是觉得当下的自己还不够好,但时间久了容易形成惯性。在内卷的当下,比起旁人,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总是更加严苛。

我们可以改变对自我的解读方式,变消极的自我批判为积极的自我鼓励,可以通过记录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的小事,给自己做“心理按摩”,打造对自我的正反馈回路。

2.修炼被讨厌的勇气

生活上、职场上,我们都可能扮演着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角色,而往往这种迎合他人的角色会让你觉得违背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长此以往,除了不自在和不快乐,还会榨干你仅剩的能量。

因此我们需要鼓足勇气来撕掉这些假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他人的期待、评价、建议都只是参考而已,有用的,就吸收,过分的,就丢掉,总之不要太在意。

与此同时,如果明确了这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那就勇敢去做,不要因过分在意他人及社会的眼光和可能的不好评价而畏缩、犹豫。

3.不执念于结果,多关注过程

我们会发现,在过度关注于任务的完成、执念于最终结果时,结果反而会与愿望大相径庭。所以用几分钟想象任务完成的美好图景后,就立马将心思拉回到任务过程吧。

想要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一项任务时,可以将任务拆解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并按计划完成执行,这样,我们的初始动力就会提升,促使积极行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进而改善心理耗损。

4.行动,是改善“精神内耗”的最佳方法

我们大多数时候过度思考都在做两件事:反思过去和焦虑未来,就是没有集中在当下。而事实上,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未来还没有到来,越是恐慌和害怕,越是拖着不行动,“精神内耗”的漩涡就越滚越大。因此我们一旦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时候,我们在犹豫和纠结中果断行动起来,或许就会有质的改变。

行动,永远是改善“精神内耗”的最佳方法,是一剂破解焦虑的良药。

2022-06-25 心理专家:停止“精神内耗”,多鼓励自己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42490.html 1 3 你会“无意识地欺负自己”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