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孝道。父母是我们生命的缔造者,对他们尽孝,本质上是一种报恩。两千多年前的《论语》里有这样的内容:“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既要做到物质上的照顾,还要做到精神上的敬重,否则,就跟养动物没什么区别。
孔子极其重视孝,但说得比较笼统。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则进一步将一个人对父母的孝敬,分为“小人之孝”与“君子之孝”。《东坡志林》有一篇文章叫《郗超出与桓温密谋书以解父》,讲了一个“孝子”的故事。东晋司徒左长史郗超是桓温的心腹,桓温心怀不轨,郗超一直参与其事。而他的父亲郗愔一贯忠于王室,完全不知道这回事。郗超42岁因病将死之时,将一个密封的箱子交给自己的学生说:“我本来想将这些东西全部烧掉,但父亲年纪大了,我担心他因此忧伤而丧命。我死之后,假若老父痛苦得寝食难安,你可以把这个箱子交给他;如果他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痛苦,你就把它烧掉。” 郗超死后,郗愔果然哀伤成疾,无有解时,不得已,郗超的门生把这个箱子呈献给他。郗愔打开箱子,见到郗超与桓温密谋造反的种种物证,大怒说:“这小子死得太晚了!”果然不再哭泣。文末,苏东坡评论说:“郗超的孝顺称之为不孝可以吗?如果他知道君子之孝,就不应该跟随桓温行阴谋之事。他体现的不过是小人之孝。”
在这个故事里,苏东坡其实已经讲清楚了君子之孝与小人之孝的根本区别。小人之孝是只重结果,不看过程,表面上孝顺,实际上可能给父母造成绝望般的痛苦;而君子之孝应该建立在守规则、重公序良俗的基础上,自始至终让父母感觉到温暖和欣慰。
苏东坡对孝道的洞察确实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直到今天,我们讨论孝道依然没有超出他当初所概括的范围。看看我们周边,个别人通过坑蒙拐骗、无耻炒作或索贿受贿,获得了不干净的巨额财富后,让父母吃美食、穿华衣、住豪宅、乘名车,每次回家对父母也表现出某种恭顺,但是一旦所干的坏事暴露,其父母又是卖房卖车赔钱,又是忙着请律师辩护、千里探监。这种人的所谓孝道称得上真孝吗?另外一些人不同,他们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渗透着自己的血汗,透明得像水晶一样,没有一丝一毫污渍,父母花了这种钱,内心安然。他们对父母也体现出内心的尊敬,这种尊敬既表现在日常言语上的恭顺,更呈现于不使父母生出忧心。
君子之孝与小人之孝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孝顺方式,而在于对做人方向的选择。总想一夜飞黄腾达,干什么都要追求高回报,就容易忘记操守,变得高度自私,即使内心里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最终也只能走入小人之孝一途。愿意追寻生命的意义,希望自己的生命之途充满情怀的清风、良知的星光,他便可能变得正直、高尚。其对父母的孝敬,也会水到渠成地变成君子之孝。
厚德载物。这“载物”之“厚德”里,其实也包括了君子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