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里有一位名叫李鱓的。“鱓”有两个读音,一读作“善”,意思为“鳝”,其本义是一种鱼类,通常指黄鳝;另一读作“驼”,意思为“鼍”,指一种爬行动物,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古人认为是一种“神兽”。
那么,李鱓到底应该读哪个音呢?还真不好说,这事被李画家本人给搞复杂了。据《扬州八怪年谱(上册)》记载,当年李鱓在山东临淄为县令时,大家都知道是读“驼”的,读书人还相互提醒,千万不要弄错了。不过李鱓署在自己画作上的,常常写作“鳝”,自认不过是一尾普通的鳝鱼。
有时是“鳝”有时为“鼍”,倒挺能概括李鱓一生的遭际。
青年李鱓成长一帆风顺,26岁中举,29岁因给康熙皇帝“献画”受赏识,让他“南书房行走”。南书房字面上看只是个读书处,其实近似于康熙的秘书班子。此时的李鱓,妥妥一枚“神兽”。
不过“南书房行走”了5年后,李鱓却因“画风放逸”被逐出了南书房。
康熙确是位书画爱好者,擅长绘画当年也是求得飞黄腾达的一条捷径。只是康熙欣赏的是“四王”,这种画风主要在摹古逼肖上下功夫,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李鱓没啥艺术追求,只将画画当作谋官的敲门砖,那么他完全可以像“四王”那样,画皇帝喜欢的画,得宠后自然能当大官。李鱓到南书房后,却听从内心的呼唤,醉心于写意画派,倾心于抒发个性,走上了一条与“谋官”相悖的艺术之路。另外,他还自认有经世济民之才,不愿只当一名艺术家,甚至刻了一枚“臣非老画师”之印,以彰显自己远大的抱负。
在此后近40年的岁月中,李鱓还当了两次“神兽”,不过时间都不长。
一次是李鱓45岁时,此时皇帝已是雍正,李鱓应召进入皇家画苑。此时李鱓写意画风已然成熟,要他去迎合皇家口味更觉痛苦,不久即离开宫廷,重回民间当一尾鳝鱼。
另一次是李鱓52岁时,乾隆二年(1737年),他当上了山东临淄县令。之后他还当过滕县县令,不久即“忤大吏罢归”,前后相加,当县令时间不足三年。
后半生绝大多数时间,李鱓为李鳝,醉心丹青,卖画为生。晚年更是刻了一枚“卖画不为官”的印,踏踏实实地过他的鳝鱼人生。
正是鳝鱼岁月,让李鱓之名在艺术史上光彩熠熠。
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