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收藏

小人书中有大世界

——义乌藏家眼中的连环画

《三国志全图》中人物都是京剧脸

《宗泽》中提到“浙江义乌”

《红衣女侠》中提到义亭镇

连环画原稿与成稿对比

◀《三国演义》连环画共有60本

▢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一册册小小的连环画,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图画,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时光的长河中,总有痴迷连环画的孩子蹲在街边热闹的书摊前,揣着两分钱,专心阅读一本小人书。背后多个小脑袋瓜子争相凑近来看,嘻嘻哈哈共同分享这份童趣与快乐。这画面,总会不经意间激起无数人回忆的涟漪。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今,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昔日辉煌不可避免地成为过去。然而,在收藏拍卖市场中,这些在现代人记忆中尘封了的连环画,成了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从《三国演义》看老版连环画发展

小人书中有大世界、大情怀、大智慧、大格局,它的出现,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甚至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取向。《三国演义》连环画在不同时代的版本可谓直观地呈现了这一点。

浙江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义乌市收藏家协会理事王瑞真先生花费30多年时间,收藏了各式各样的连环画,其中就有多个版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王瑞真将连环画从大小不一的盒子中小心取出,按照年份的先后顺序一一摆好,每本连环画都被套上了透明的包装壳,足见他的珍视。

“年份最早的莫过于光绪二十五年出版的《三国志全图》。”王瑞真说。这是早年间,他在义乌古玩市场淘到的真品,该书是文益书局出版的石印本,由朱芝轩绘画,且6本一册不缺。据著名学者阿英编著的《中国连环图画史话》介绍,光绪年间的《三国志全图》是一部有两百多幅图的连环画,所谓“回回图”,就是每一篇都插图,每一回都插图的意思。细看该书内页,每页文字说明甚少,但每幅插图笔法工细,人物脸部偏向舞台京剧脸谱风格。“清末时期的连环画风格都是从舞台上搬下来的,类型较为单一,连环画的画风也就统一了。”王瑞真说。

此外,王瑞真还收藏了民国时期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连环图画三国志》24本,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正式命名的画册,这一叫法也一直使用到1950年代,后改为“连环画”。与光绪年间相比,这套连环画每一页画面上附加一大段说明文字,使得每个故事具有连续性,图画风格也更精致传神。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套封面色彩鲜艳的《全部三国志》在上海东亚书局正式出版。与此前的版本又都不同,该版本不仅有绘图者,还增加了缮写者,即专门为连环画写文字的人。细看每一幅图,画面上的一大段文字变成了穿插于画面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只是图画与文字在同一画面,显得比较拥挤。

不过最令人期待的,是195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这套连环画共有60册,每一本的封面都突出了一个故事主题。诚然,其绘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其人物表情传神鲜活,画笔粗细轻重分明,让人赏心悦目。其配文被放在了图画的下方,通俗易懂的文字更显精炼有趣。王瑞真表示,这套《三国演义》连环画由30多位画家绘制,却能很好地保持全书风格的统一,说明当时的画家都下了苦工。据说,当时画家们在保证全书绘画艺术质量的同时,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汲取了现代电影镜头的景别、视角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画面表现丰富多样,具有现代感。“这套连环画的绘画水平,代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古装连环画创作的最高水平。”王瑞真说。

《三国演义》连环画套书渗透着策划者、编写者和绘画者的创作心血。时至今日,这套书依然长销不衰,口碑极好,是叫得响的精品力作。王瑞真收藏的这套原版,其价值自是无法估量。

义乌小人书中也有精彩大世界

“早年间,我国文盲率很高,连环画就是改善这一现实的最好途径。”王瑞真说。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图画的通俗性,中国政府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电影连环画、戏曲连环画、知识科普类连环画层出不穷。连环画不仅是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途径,更是许多成年人丰富精神世界的平台。

小人书,是数代人心中的美好记忆,当然也在义乌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王瑞真收藏了那么多连环画,属于义乌本地的连环画册有三本——《宗泽》《红衣女侠》与《杏林英豪朱丹溪》。1961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宗泽》,介绍了来自义乌的北宋末、南宋初时期的爱国名将宗泽的故事。细看这本连环画,与1957年出版的《三国演义》风格相近,每一页图画下方都配上了通俗易懂的文字,人物绘画风格脱离舞台风,更接近现代风。

连环画的画风与技术,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绘画审美。相比《宗泽》,出版于1990年的《红衣女侠》则讲述了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一位武艺高强的卖艺姑娘,亲人和伙伴遭日本侵略者屠杀,地下党吴广平三次救了她,并引导她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金萧支队义乌抗日游击队。该连环画以红衣女侠双眼照片作封面,足以展现该连环画的时代特点。此外,内页人物绘画精细,无论是房屋、树木还是河流,细节描绘得特别清晰。

此外,1989年由义乌市委宣传部牵头,各个企业赞助出版的连环画《杏林英豪朱丹溪》,讲述了朱丹溪民间传说故事,此书也是真正由义乌人出版的连环画。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许多画匠都是在私营书局混口饭吃,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大多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画技,素材大多来源于舞台人物,所以那个时期的连环画也显得生硬而单一。”王瑞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了专门的美术学校,拥有深厚美术功底的学子融合了多种绘画手法,此时也涌现出专门为连环画编纂文字的人,才使得后期绘画的风格与文字说明都更加丰富且专业。

王瑞真在收藏中还发现,早期的连环画基本用毛笔绘画,如《三国演义》,其画面笔锋较粗,整体显得拥挤;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基本以硬笔绘画,如《红衣女侠》画面则更工整精致,人物表情也更传神。

漫长的连环画收藏有趣且易上瘾,王瑞真对连环画已达到痴迷的程度。前几年,他偶然从著名画家陈云华手中买下了其原创连环画《东方欲晓》的原稿。相比连环画册,原稿的精致程度显而易见。“虽然都是相同的画面,但原稿是不一样的,我这本是孤品,别的地方是买不到的。”王瑞真说,他收藏了十多本珍贵的连环画原稿,希望在未来的某天,这些原稿都能被展出,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连环画的发展不该停留在收藏阶段。

2022-03-29 ——义乌藏家眼中的连环画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17164.html 1 3 小人书中有大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