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收藏

古人也好“养生” ——义乌文人朱怀新藏书浅析

系列藏书《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女科辑要两卷》手写书名

《医林改错》中盖有“一帘花影楼”印章

《太医局程文》中盖有“义乌補天斋申记”及“凤毛私印”的印章

《女科辑要两卷》内页

《医林改错》墨印本中的图画清楚易懂

▢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无论什么朝代、什么阶层,“养生”的智慧都深奥、细致而复杂。在古代,古人善于通过古诗、古文记载养生之道,在没有电脑与手机的年代,通过书本了解养生知识是件很奢侈的事。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谋生已经耗尽了几代人的心力,一生平安、全家温饱足矣。而条件较好的家庭,除了科考必读的书本外,还能在闲暇之时翻阅休养生息的杂书,在枯燥生活中寻找一点趣味。

前些日子,义乌收藏爱好者毛先生向笔者展示了义乌文人朱怀新的部分藏书。这些藏书在一代代藏书人手中辗转,跨越滚滚星河,而今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书皮早已残破不已,但收藏者阅览的痕迹及姓名印章,都在提醒着后人,这是朱怀新及其家族的藏书,更是古代文人的兴致所向。

偶然觅得 朱怀新藏书

轻轻翻动残破的书页,每一处折角都已压不平整。毛先生对这些藏书爱不释手,原因在于,这些书都是义乌“进士村”赤岸朱店的名人朱怀新的藏书。“从古至今,专家学者对义乌古代著名学者朱一新的研究与发现较为深入,但对其弟弟朱怀新的研究甚少,更别说关于朱怀新实物的发现与收藏了。”毛先生表示。

据史料记载,朱一新(1846-1894)是赤岸朱店人,清同治九年(1870),朱一新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登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直言遭贬,此后致意执教,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及广州广雅书院(广州中山大学前身)山长(校长)。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实,在清同治九年,与朱一新一起中举的,还有他的胞弟朱怀新(1850-1898)。朱怀新,字亦甫、逸甫,号苗生、渺生。与哥哥一同中举后,光绪十五年(1889)登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之职,即赴山东治理黄河工地,指挥民工加固黄河堤岸,疏浚塞积之沙土。在任五年,黄河每年都安全度汛。因治水有功,升官四品,任直隶州知府。光绪二十二年,因触怒西太后降任广东顺德知县,两年后,朱怀新又调任广东镇平知县。病逝于任所,后追赠为中宪大夫。

在收藏古代文人的文物过程中,毛先生偶然觅得朱怀新部分藏书,兴奋不已。朱怀新的古物收藏,对于收藏者来说格外珍贵。让毛先生感到好奇的是,朱怀新的这些藏书多为医学书籍,如《医林改错》《女科辑要两卷》《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西医略论》等。每一本医书的表皮都残破不堪,有的甚至被重新包上书皮,足以见得经手之人对这些藏书的珍爱。

医书许是朱氏家族藏书

在翻阅这几本藏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藏书留有人为的字迹。如《女科辑要两卷》的封面,其书名就是用毛笔重新书写,字迹端正隽秀,而在内页的第一页上则写有“光绪九年冬购于郡肆 苗孙识”,此处字迹比封面稍显洒脱。朱怀新号苗生,毛先生猜测,这里虽将“生”写为“孙”,但指的就是朱怀新。而在封面书名的右下角,还留有“一帘花影楼”的刻印,“一帘花影楼”或是清朱凤毛室名。朱凤毛即朱怀新的父亲,也就是说,这本书或许是朱怀新与父亲共同使用的。

此外,还有一本《太医局程文》藏书,首页便盖有“义乌補天斋申记”及“凤毛私印”的印章。从印章的清晰度及字义上看,毛先生猜测,“補天斋”可能是朱怀新爷爷的印章,而“凤毛私印”无疑是朱怀新父亲朱凤毛的印章。此外,这本书中还有“兰香”印章,指的是谁还有待考究。“‘補天斋’三个字与医学接近,从藏书的类型上看,朱怀新的爷爷或许是从医的,如果真能证明这一点,也就能说明为何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朱怀新,都喜欢看医书了。”毛先生表示。

印章的署名不同,便说明该书曾归属过不同的人。在毛先生的藏书中,《医林改错》书中还印有“双芷室收藏印”,毛先生与有识之士探讨后,有人指出,朱怀新家族的亲属中,有两位姊妹的名字中含有“芷”字,所以“双芷室”或许是朱怀新家中的某个书房名号,而这印章或许就是朱氏家族的代称。

无论是“义乌補天斋申记”“一帘花影楼”,还是“兰香”和“双芷室收藏印”,这批藏书的再现,都足以说明朱怀新的爷爷、父亲甚至子子孙孙,对医书的珍视及对养生的重视。活到老学到老,即便书本残破不堪,被翻阅无数遍,内容依然能为古人所思、所借鉴。

探寻古人养生智慧

古人如何精通养生?从古至今,养生甚至医学的观念都在与时俱进,从这几本藏书中便可略知一二。据史料记载,藏书《医林改错》为清代王清任撰,刊行于1830年。该书论述了前人有关脏腑解剖与生理的某些错误认识,旧证了古人认为的“脾闻声则动”“肺中有二十四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此书改正了许多古人对脏腑的误识,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受时代限制,该书关于解剖的论述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毛先生收藏的这本为墨刻本,相比石刻本更为珍贵,翻阅该书,便可发现其中墨刻的医学图画直观易懂,生动有趣,难怪被珍藏至今内容依然完好。

与此同时,《女科辑要两卷》中,则从女性的经脉、胎孕、产育等角度阐述了女性的养生疗法。本书言简意赅,提要钩玄,论理合于经典,临床切于实用。清代张久照赞曰:“为妇女所必需,无方不妙,无药不灵,诚女子之金丹,医宗之宝鉴也。”朱家代代收藏这本书,许是为了家族中的女性养生、生育时参考。

放到当今社会,古代医学藏书依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更何况这些藏书与朱怀新及其长辈们息息相关,被赋予了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从医书中寻得养生的智慧,从医书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古代文人也不只是干巴巴读书,他们也爱养生,也爱写书,也热爱生活。”毛先生感慨。

2022-03-0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09830.html 1 3 古人也好“养生” ——义乌文人朱怀新藏书浅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