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
“糖梗渣也能变废为宝!”要在以前,义亭镇先田村村民听到这个消息,肯定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而如今,他们可尝到了甜头。
12月19日,在先田红糖基地,记者看到,两名工人将一捆捆的糖梗渣投入机器料槽进行粉碎,人工加入菌料搅拌后,再由输料车传送到青饲料裹包机里直接打捆、缠膜。最后,把裹包好的饲料运送到成品区进行存放,整条流水线一气呵成。据先田村党支部书记孙文义介绍,这种糖梗渣加工利用模式不仅仅是当前我市在创建“无废城市”的要求,从更实际的角度看,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增收方式,对于蔗农、养牛羊户和饲料加工商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商机。
先田村发生的变化,还得从2019年说起。“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红糖之乡’,以前很多种植户都是单打独斗,效率不高,时间精力各方面都比较有限,对于市场形势发展把握也没那么准,一度陷入效益差、产品滞销的局面。”孙文义说,2019年3月,该村由村两委牵头、村民入股成立了满堂红食品有限公司,至此,告别了糖农“单兵作战”的时代,产品价格稳定、质量销路有保障后,先田村的红糖制品注册了品牌商标,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糖梗叶可以直接还田,而糖梗渣的处置,却不可避免地成为困扰糖农的大问题。因为糖梗砍收榨取后,留下来大量的糖梗渣,不能焚烧,一时又无法利用。“早些年,上海那边有公司过来回收做成基料种食用菌,之后佛堂和义亭有两家养殖企业也来回收过,但是随着村里产业的壮大,回收走的量对我们而言也只是杯水车薪。”孙文义坦言,村里现在日均产出6吨的糖梗渣,面对广场上堆积如山的糖梗渣,村里只好出资进行清运,每年榨糖季处置糖梗渣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糖梗渣处置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经过多方打听,直到2020年,临安有一个养殖大户向先田村抛来“橄榄枝”,对方养殖了8000多头羊,愿意回收所有的糖梗渣做成饲料,这个消息令先田村村两委激动了许久。“糖梗渣可以做成饲料,比我们运到山里腐烂可环保多了!”孙文义说,双方就此合作了一年,但是随之产生的运费累计超过1万元,还是需要村里自负。
今年上半年,在市农业农村局和义亭镇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先田村村两委与该养殖大户多次沟通,最终商定让养殖大户将饲料的生产加工设备搬到先田村,一组设备日均可消耗8—10吨的糖梗渣,且由对方出资雇佣工人。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保留植物的大部分营养物质,提高了饲料的品质,另一方面更易于保存和运输,减轻了村集体的收运成本。孙文义算了一笔经济账:原先需要固定两个工作人员来整理运输糖梗渣,工人费用一天整算1000元,两个月就省下五六万元的成本。如今,隔壁的义亭镇上宅村也将糖梗渣运到先田村“变废为宝”。
“糖梗渣不仅可以做成基料种食用菌,粉碎后加入牛羊喜食的菌料,打包封存,经过长时间发酵,就可以变成绿色有机的优质青贮饲料,这一‘变废为宝’的做法,既提升了糖梗秸秆的利用价值,又延长了糖梗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围绕这一“甜蜜”事业,该局将继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综合利用途径,最大限度提高秸秆利用率,促使农民、企业、环保效益最大化。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秋冬季节,正值榨糖旺季。记者走过义亭镇先田村的希望田野,满眼蓝天白云、迎面田园清风,目睹了糖梗渣综合利用带来的各种利好。
农作物秸秆属于农业生态系统中宝贵的资源。如何让这一“弃则成累赘、用则成宝贝”的资源,在综合利用中凸显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确保肥沃土地增产增收?如果说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利用,让秸秆实现了工厂化的价值转换和升华,那么先田村糖梗渣的饲料化和基料化,就是秸秆综合利用在田间的“原地嬗变”。
先田村糖梗渣综合利用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