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群言堂

两位文人的家书

游宇明

民国是一个典型的乱世,先是军阀你打过来,我杀过去,后来是日寇大规模入侵,大半国土沦丧,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乱离人不如太平犬”,是那个时代最形象的写照。

然而,让人感动的是,就在那样的乱世里,一些有骨气的文人依然坚守着道义,支撑着家国。

1919年5月,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闻一多接连收到两位哥哥的来信,说父亲要求他回乡度假。实际上是父母知道北京局势很乱,希望闻一多回湖北躲躲。当月17日,不满20岁的闻一多给父母回了一封信,其中说:“国家至此地步,神人交怨,有强权,无公理,全国瞢然如梦,或则敢怒而不敢言。卖国贼罪大恶极,横行无忌,国人明知其恶,而视若无睹,独一般学生敢冒不韪,起而抗之,虽于事无大济,然而其心可悲,其志可嘉,其勇可佩!……今年不幸,有国家大事,责任所在,势有难逃!……两大人虽不见男犹见男也。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两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且男在校中,颇明大义,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在这封信中,闻一多就回家还是离校的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释,他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选择,支持自己在国有危难时挺身而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其时的林徽因正与夫君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考察唐代建筑,并不知道北平城里发生的事情。7月12日,两人骑驴走出五台山,方知山外的世界面目全非。在路上,林徽因给女儿梁再冰写了一封长信,其中谈到“七七”事变:“现在我告诉你这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的,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一点小事就出兵打我们……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们就守在北平,等打胜了再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做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表面上看,林徽因的家书与闻一多的区别很大,后者谈论的是个人在内政中想要坚守的立场,前者则是表白自己对外敌入侵的态度。但其内里却高度一致,那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国家,承担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闻一多与林徽因家书中的别样情怀,无法不让人感动。民国时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尚未实现,类似于阿Q和华老栓式的愚民并不罕见,替黑暗背书、为邪恶站台的人占了一定比例,作为那个时代的明白人,他们超越个体得失、不计生命安危的品质,犹如雪地上的梅花、蓝天中的白云,自然显得格外耀眼。他们并非作假,而是用整整的一生证明了初心:一个在黑暗年代以生命殉理想,一个在艰难中守护着民族文化,直至春暖花开。

世间没有无因之果,闻一多与林徽因强烈的家国情怀,首先与其对社会的认知有关。自私自利的人看到的永远只是一己的身影,这些人不知他者,更不知民族、国家。格局宏大的人则会认识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国家安宁富强,自我才有幸福。

闻一多从小生长于书香门第,父亲教他从小读《汉书》等古籍,小时候便从诗书里体会到了家国的分量;林徽因更是出身于名门,其父亲林长民在当时的政坛上非常活跃,曾做过国务院参议和司法总长,林徽因不仅自幼熟读传统经典,长大后更从长辈的做人处世中领悟到一个人应具的天下情怀,所有这些无形中影响着他们后来的政治选择。

2021-12-17 游宇明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85398.html 1 3 两位文人的家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