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通过这次专项行动,我们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约300万元,这笔资产将用于乡村建设,我们老百姓都能从中受益。”日前,城西街道于宅村村民于某某感慨地说。
据悉,今年上半年,城西街道于宅村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在全市村社集体资产清理专项行动中,查清了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并将闲置土地出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约300万元,赢得了村民赞声一片。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城市化、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特别在侵占集体资产资源问题上比较突出。今年5月16日,为推动全市村社集体资产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市纪委市监委联合农业农村局下发《全市村社集体资产清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全市村社集体资产清理专项行动,重点清理整治村社资产管理中不规范不到位、贪污侵占、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村社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深入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守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截至目前,全市村社集体资产清理专项行动共查出问题784个,其中村级合同不规范468个,资产交易不公开177个,民主决策不到位6个,违反非生产性支出规定(包含老年协会等村级以下组织资金未纳入镇街农村集体“三资”代理中心联管账户)133个,现所有问题均已全部完成整改。
与此同时,乘着数字化改革东风,市农业农村局在全省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平台,有效激活和增值利用农村闲置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促进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擦亮农村清廉底色,进一步筑牢“三资”监管防线,管好农村集体“钱袋子”。
“以前财务报销要找社区和镇‘三资’中心负责人签字,流程繁琐,且易中途碰壁。现在有了新系统,只要把票据、合同等资料上传到系统,十几分钟财务审批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近日,北苑街道宇宅口村报账员叶玲芳在操作系统时感慨道。
目前,全市已经全面运行全省统一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定时到实时、从被动化到常态化高效协同的管理模式,打通监督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我市还开发建立了更切合农村事务管理和村级小微权力监督的应用平台——“村务清廉钉办”,梳理整合了财务报销、印章使用、务工用工、工程建设等24个村务高频事项,建立“三资”管理问题预警处置机制,对出现的合同到期、低于指导价交易及应收未收款等方面情况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堵塞监管漏洞。现“村务清廉钉办”已实现我市537个村社全域覆盖,该平台已发布公开信息超2万条,接受质询解答593条。平台运行后,今年以来全市相关信访量下降了50.5%。
“通过此次行动,扭转一段时期以来村级合同签订不规范、资产资源交易不公开、重大事项未履行民主决策程序、老年协会等村级以下组织资金未纳入联管等局面,督促抓好问题整改的同时,对多名负有责任的村干部进行党纪处分和组织处理,进一步强化农村‘三资’的规范化管理。”市纪委市监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压实镇街的主体责任,并会同相关部门不定期地开展村集体“三资”检查,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和典型案例再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持续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事项、全流程纳入数字化监管,确保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行动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