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小品内容是这样的:一位下乡淘宝者,见到农妇家用于喂猫的小碗竟然是清代的官窑。他怕农妇起疑,故意说喜欢那只猫,并花高价买下。之后又说,想顺便买那只小碗,却被农妇一口拒绝了。此时淘宝者才知道,那碗只是“诱饵”,自己成了愿者上钩的鱼儿。
玩家周先生,在古玩界闯荡数十年,见多识广,最近他跟藏友分享了一个故事,就颇似上面介绍的那个小品。
刚开始周先生主要收瓷器,一天,朋友约他去一位小伙那儿买东西。小伙称爷爷喜欢收藏,而他自己并不喜欢也不太懂,所以家中的古玩,就想着来变现。小伙变戏法似的拿出不少瓷器给周先生他们看,但都是很一般的东西。过了一阵子,周先生随意瞄了一眼墙角,发现一件瓷器,颇似明代之物。一问,小伙开价并不高,周先生以为捡了漏,匆匆地付了钱,抱着“明代宝物”打道回府。回家一细看,天,不过是个几十年前的仿品。他急忙跑回小伙家想去退货,小伙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我是不懂的,已经告诉过你们,这不是你从墙角发现、自己一定要买的吗?”古玩本身就靠眼力吃饭,“成交不退货”似乎也是行内不成文的规矩,周先生也只能安慰自己算是交了学费。
后来,周先生才知道,约他去小伙家的“朋友”,其实与小伙是一伙的。去之前,小伙即已知道周先生喜欢瓷器,所以墙角才会恰到好处地出现那么个“宝贝”。如果去小伙家的人喜欢书画,那么他家不显眼之地,就会发现一幅“名家作品”;如果去者喜欢玉器,那么肯定会有一块“羊脂白玉”当了诱饵。
当然,靠动歪脑筋永远无法发家致富,几年后,圈内都知道了小伙的伎俩,他也就骗不下去了。后来他转做其他生意,终因人品不好,做啥啥不成。
“买东西真不能贸然下手,尤其是那种看上去明显‘便宜’的,弄不好就是一个坑。”周先生善意地提醒我们。
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