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绣湖

◆乡土美食

牵丝如缕是索面

鲁邹

远望,晒场上,那从高高木架上悬挂下来的一帘帘如丝似缕的白丝,犹如飘逸的飞瀑;近看,又成了一根根银丝,在强烈阳光映照下,白里带黄的线条在微风下闪闪发亮,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后面男男女女若隐若现的劳作身影,让人如坠一帘幽梦。

这长丝便是义乌索面了,义乌十大美食之一,其制作技艺列入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有名气的索面产自上溪的吴店以及夏演一带。

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上溪镇吴店工作片荷市村内四方塘晒场上就会晒满索面。清风轻拂时,丝丝缕缕的索面,和旁边古宅青瓦交相衬托,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味。

索面,细如发丝却不断,其实就是标准语的“面条”,只不过比一般的面条要长得多,可以一碗仅用一根细如丝的面,制作时需用一种特制的木架晾晒。遵循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吴店索面,一定要有连续多日的太阳晾晒才行,还得是干爽晴朗有微风的天气,非常靠天吃饭。索面制作人说:不愁销路,就愁缺少好太阳。

制作索面是一件既费力又麻烦的辛苦事,历经和面、揉坯、拉面、晒面、收面等十几道工序,一帘面的制作要经过十几个小时。索面的制作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手艺,也是一种工艺,更饱含着索面制作人的匠心。

做索面每一道工序都很有讲究。比如面粉不能揉得太湿或太干,晒太阳也要注意及时收好。索面脱水晾干的时间取决于天气,通过观看和触摸面丝的表面决定收面时间。比如过了下午三点,阳光不强了,地表的湿气却渐渐升起,含有盐分的索面就会返潮,而一旦返潮,面就会粘成块。

吴店索面的制作,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控制好食盐的量。盐主要用来调节索面的柔韧性,要根据气温的高低决定盐的多少。一般说来,盐的用量控制得准,索面的柔韧性就好,不仅在拉制时不会断,而且口感也好;二是催面时间的长短也因天气而定。催面,也叫醒面,就是发酵。索面生命的韧度从催面始,醒好的面团才能成为面的基底,面“醒”的时间过短,没醒透,就生脆,面线拉不出来,而时间过长,面团滑湿得拉不成线。

索面,也深含传统民情风俗。

因为形状“长瘦”,谐音“长寿”,索面有“长福长寿”之意,也就成为人们讨口彩的最佳食品。

在祭神和祭祖时,索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供品。义西农村,历来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闹灶”风俗:出嫁的女儿家新砌锅灶,其父母必须挑鸡、肉、馒头、红馃、鸡蛋和索面前往闹灶。女儿家要请客,还要把这些鸡蛋和索面分送给左邻右舍以及给父母作为回礼。

据当地人介绍,吴店索面源自清末,和吴店馒头属同一时期。有些作坊里平常做索面,过年也做馒头,馒头和素面结成了一对“兄弟”。其实,索面的历史早得多。浙中(浙东)一带的索面,传说和宋文学家黄庭坚有关,其《过山寨诗》中就有这样的赞美“索面”诗句,“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箸惜”。汤饼,就是索饼即索面的旧称。

烹饪索面时,先将青菜、肉丝、鸡蛋等辅料炒至五六成熟,加足量的水烧开后放入索面,煮三分钟左右。煮面时要放入比别的挂面多一倍的水,水开后,才能下索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索面由于在加工时已加入较多的食盐,所以在烧的时候不用再放食盐了。最后起锅装盘,加入绿油油的香葱、淋上热猪油即可。

也可以采用“汤面分离”法烹饪,这样可更好地去掉索面的盐分。索面用一锅加较多的清水煮,浇头可以取青菜、木耳、笋丝、鸡蛋皮、肉丝等其中几样,根据自己的口味简单做出来浇在索面上即可。可以制作菜汤、肉汤、鱼汤之类,盛到索面碗里,也是美滋滋的。也可以不用煮汤或烧菜这些浇头,简单地用酱油、猪油拌在索面上,也别有风味。清水煮面,再加浇头,有个好处,那就是面里进不去杂味,面的味道更香。

索面外形均细,整齐美观。或是因为阳光自然晒制、面中带盐的缘故,吴店索面煮后汤汁清纯,入口时感觉细滑香浓而有嚼劲,吃起来咸香有韧性,咀嚼中有带着原汁原味的麦香,有一种阳光的味道,不自觉会让脸带上甜甜的微笑。

2021-11-01 鲁邹 ◆乡土美食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70513.html 1 3 牵丝如缕是索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