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图
镌刻即“雕刻”之意,把铭文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由于镌刻在石材、木材或者毛竹上的书法作品可以永久地存留于世,是任何纸张和绢材所无法替代的,故石刻、木刻、竹刻技艺应运而生。
10月19日上午9时,佛堂镇稽亭村的丁大公开始忙碌起来,一把刻刀,一块竹板,刀锋过处,竹面上刻下一行文字……忙碌一阵子后,丁大公端详竹刻良久,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今年67岁的丁大公,32岁学习镌刻技术,35年坚持不懈,镌刻作品上千件。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不会放下手中的刻刀。”
受西安碑林震撼
丁大公自小学习书法,母亲、外婆均写得一手好字。在大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丁大公从小对书法很热爱。
30多年前,丁大公去西安探亲,走进了西安碑林。这个享有“书法艺术故乡”美誉的圣地,让丁大公特别感兴趣。
第一次走进碑林,丁大公被这些字碑深深吸引。3000多块石碑,展现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碑志。
丁大公这样形容碑刻:后人效仿前人留下的书法艺术,也传承着他们的书法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将书法作品刻到石碑上不失神韵,一笔一画印证雕刻者的用心细致。
此后,每年去西安探亲,丁大公必定去西安碑林。“我记得去过两次大雁塔,但记不清楚去了多少趟西安碑林。”
丁大公告诉记者,如今走进公园、绿道、亭台楼阁……到处都有石刻工艺作品,使千百年的传统石刻工艺焕发耀眼的光芒。
沉迷创作35载
第一次从西安回来,丁大公买了一本西安碑林的拓本。“天天看,那些碑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丁大公小时候也喜欢用小刀描刻、临摹作品,当即,他决定自己动手试一试。平时闲暇之余,他就在家潜心研究里面的笔法,并买了一些合金材料练习雕刻。丁大公虽有书法基础,但离真正的雕刻差距还很大。“当时,我就拜廿三里的陈师傅为师,学习了三四个月。”丁大公回忆,一路走来,接连拜过四位师父,“我对雕刻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从32岁接触雕刻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1年,大成中学庆祝建校50周年,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亲笔题写“大成中学”校名,学校找到了丁大公进行石刻。
石刻的石材种类繁多,有花岗岩、青石、大理石、玉石、汉白玉、天然景观石、砂岩石、水沉石等,不同的石材用于不同的应用载体。
当时虽小有名气,但丁大公感觉自己资历尚浅。“当时,学校能找到我,感觉很自豪。虽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每刻一笔都非常认真,每刻一刀都要琢磨。”
在镌刻道路上,他经常废寝忘食,花上比练书法多几十倍的工夫,学习前人笔画的处理方法,精益求精地练习石刻,刻字工具也是摸索着自制的。
完成上千件作品
无论是古镇、公园,还是村标、水库,都留下了丁大公的镌刻作品。
采访时,丁大公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作品,其中有一幅名为《皇初平记》的石刻作品,“这幅作品是义乌柏峰水库横门殿,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月时间,刻到一百多个字时,感到很累也很枯燥,便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以“持之必胜”为座右铭的丁大公告诉记者,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能让自己忘记烦恼。
丁大公潜心传承石刻文化,弘扬传统技艺,不舍寸功,把书法石刻做到了极致。其石刻作品主要有:柏峰水库、佛堂古镇、赤岸上谷村的牌坊以及公园石刻、村标石刻、墓碑石刻等。
“我从石刻开始刻,到现在木刻、竹刻,作品上千件。”丁大公介绍,传统石刻的主要工具有榔头和凿子。东汉年间,盛行立碑之风,石刻书法达到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我市许多角落,都可以找到我刻的石碑。”如今,丁大公的作品遍及四川、安徽、江西等多个省份。
镌刻技艺代代传
许多见过丁大公的人,都会这样评价他:“为人朴实,在镌刻业界,人人都知道他。别看他土里土气,雕刻却很厉害。只要有人找他,他就给刻。在他眼里,仅是精于此道,以此为生而已。”
其实,丁大公更在意的是,留下书法家的宝贵墨迹。中国的书法与石刻渊源很深,几乎所有的名迹都要“摹勒上石”,书法艺术的长久保存,石刻是最好的载体。
“这种手艺不能丢,我要一直传承下去。”丁大公说,镌刻陪伴自己大半生,有时梦中还在创作。为了把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他培养儿子丁涛做学徒。在丁大公的言传身教下,如今儿子在雕刻上已初见功力。
当爱一件事爱得深沉时,这件事就不仅仅是爱好了,更是一种责任。“我是幸运的,在镌刻的道路上遇到陈樟琴、朱孝林、许季良三位前辈助我实现了梦想。”丁大公说,他想通过手中的刻刀将镌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