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韩天然 龚琴娟 文/摄
本报讯 “棉花白白的、软软的,很治愈!”“就是枝条好扎人。”近日,在春晗学校的开心种植园里,同学们亲手采摘下今年的第一茬棉花,抢着分享摘棉花的感受。
据介绍,今年5月,春晗学校开始谋划种植项目,校长余根辉想起新疆棉事件,又想到中国棉花之父冯泽芳正是义乌人。在学校种植棉花,既可于劳动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追星”,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参与了移栽、灌溉、驱虫、施肥等工作,并坚持做植物生长记录。历时5个月,棉花终于迎来了丰收季。
棉花的种植也触发了老师们于真实情景中开展教学的深度思考。各学科老师积极结合棉花种植、收获过程,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例如根据面积计算棉花种子数量、分析棉花的结构特点、歌咏棉花、制作棉花工艺品等。多学科的参与,让学生对棉花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
据悉,春晗学校是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项目试点学校。余根辉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班级文化等的融合,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双减”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