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群言堂

“怒”字上面一个“奴”

游宇明

人不可能完全无怒,完全无怒,便无血性和担当。比如街头有司机闯红灯,比如车上有人持刀抢劫,我们都应该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谴责,及时予以制止,但对于某些非原则的事情,我们便要学会两个字:制怒。

在这方面,我曾经有过教训。二三十岁的时候,我很有几分心高气傲,只要觉得别人说话、做事,损害了我的正当利益或尊严,立即暴跳如雷。最初可能还有点想解决问题的意思,多争吵几句,马上会拿出学历、职业成就之类说事。我读大学的时代,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四多一点,还包括了中专,能上个本科,确实很难,这成了我俯视其他人的理由之一。我30来岁便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一百多万字作品,其中相当数量被报刊转载,更让我觉得自己挺牛。我认为像自己这样的“精英人士”是应该被社会善待的,谁碰我一下,都是有眼不识泰山。其结果是十次外出,总有四五次要跟人吵架。

四十多岁之后,我的性格开始变得随和。遇到不愉快的事,我首先想到别人是否无意,或者我有没有对不住他人的地方。就算觉得有必要彼此沟通一下,也喜欢就事论事,说服了对方,我会让笑容绽放在脸上;暂时说服不了,便求同存异,顶多也就是减少交往。其实,这个阶段,我的成绩比早期高得多,发表的作品成倍增加,还出版了好几本散文集,有的一印再印,并进入海外知名图书馆,评了文学创作正高,有了众多名誉标签。我只是觉得,动不动与人争吵,会给别人找不痛快,也会败坏自己的心情。

“怒”字是由“心”与“奴”构成的,或许是造字的先人认为:处置不好某些引发愤怒的事情,一个人的心灵便会成为不理性的世俗行为的奴隶。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冲突,最初往往都是由小事引发的。有点小意见,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于是扩张成大争执,有时甚至催生了人的某些恶行。

仔细一想,一个人想制怒,先要克服高己卑人的毛病。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与他人相比,你确实可能有自己的长处,但你有长处,不等于别人就没有,更不等于别人在创造性、发展潜力上就弱于你。真正智慧的人固然不会过于自卑,却也绝对不会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心平和了,态度自然也会缓和,怒气无形中会被消解。

人还要懂得宁静的好处。中国文化里有种苦行僧意识,比如强调“愤怒出诗人”“诗穷而后工”,意思是人遭受了巨大的不公或者不顺处境,才可以写出杰出的作品。对这种观念,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一个人想做成一件事,先要懂得制怒,为自己的宁静准备好的情境,心宁静了,精力才能集中,脑子也才会被激活,各种奇思妙想才会奔涌而出。

东晋名士诸季野由章安县令升为记室参军,投宿钱塘驿亭时,因为当地县令沈充的客人也到此投宿,被亭吏赶到牛屋居住。后来,沈充得知牛屋住的是诸季野,觉得特别过意不去,诸季野没有见怪,神色泰然地与沈充喝酒。诸季野后来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官至卫将军、中书令、扬州刺史。他是深知宁静的妙处的。

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世间只有少数不爽的事是值得愤怒的,多数不爽的事都是可以一笑置之的鸡毛蒜皮。

2021-09-11 游宇明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55458.html 1 3 “怒”字上面一个“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