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驿站

守护教育初心 倾听心的声音

—献礼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关爱教师心理健康特别报道

图片来自网络

▢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新学期启幕,为人师者又开始忙碌起来。正值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很多人会对老师说“您辛苦了”,而在平时我们却很容易忽略,老师们也有疲倦的时候。

在很多人眼中,教师总是正能量满满,为学生排忧解难,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再加上收入稳定,一年有很多假期,令很多人羡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个人魅力,帮助一个个充满生命力又独具个性的孩子健康成长,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责,因此,会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期待与压力。

打开社交媒体,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老师偷偷吐槽心里的压力,也可能会看到一个与外界印象不一样的教师群体——

“我担心学生发生紧急情况,手机从来不敢离身,晚上经常做噩梦,一点细微响动都能惊醒,全家都被折腾得不得安宁。”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了,我很担心学生的未来,想帮助他们,又不知从何下手,觉得自己很没用。”

“工作压力太大,没有精力照顾家和孩子,情绪控制也挺成问题。”

……

应试教育体制下面临的巨大升学压力、提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焦虑、岗位奉献与照顾家庭不能兼顾的纠结、来自同行同学的竞争性压力……记者采访发现,教师群体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帮助教师平衡心态,不仅关系着教师群体的工作、生活状态,更直接关系到教师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教书育人。

新手老师遇见叛逆学生

小孙(化名)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高中英语老师。刚踏上三尺讲台,这位年轻女教师有满腔的热情,但更多的是焦虑和忐忑,满腔热忱想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奉献给学生,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棘手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令她焦躁不安。

开学的前一个晚上,她在深夜12点叫了一份烧烤外卖,和朋友边吃烧烤边聊天,直到天亮。聊的都是关于学生的事情,想着就要面对开学,面对学生,尤其是面对那些让她头疼的学生,还要面对家长,就很焦虑。

小孙说,学生不听话,总和她顶嘴,让她很没有面子,没有树立起当老师应有的权威。还经常有学生带着挑衅的意味问她:“老师,你是刚毕业新来的吧?”因为这事儿,她没少受委屈,常常躲在房间里哭。

“我脾气好没跟他们发过火,平等交流,结果他们却以为我好欺负,不把我当老师看。”小孙与好友哭诉,自己不知道该怎么严格教育学生,感觉自己的学生气还没褪去。

老师也有脆弱的时候

巧丽(化名)从教多年,体验过教学成绩、专业发展、校园社交、福利待遇、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工作中,她经常感觉分身乏术,教学之外,还有其他工作要处理,任务多又费时间,有时一项工作没完成下一项又来了。“我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但又没办法避免,整个人都很烦躁。”

刚刚担任班主任时,巧丽带了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经常被焦虑和挫败的情绪困扰,时间长了,便有了些轻度抑郁症状,回到家也习惯板着一张脸,惹得丈夫和女儿都不敢大声说话。“我自己被负面情绪撕扯,还影响了女儿,那段时间她忍受着我的冷脸和坏脾气,和我说话都小心翼翼。”巧丽至今对女儿愧疚不已。

这些负面情绪也波及学生与教学,消减了她的职业热情。彼时,巧丽对工作产生了浓浓的疲惫与厌倦感,总在无意中将自己的坏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只要学生出现问题,她的第一反应便是学生犯错、惹事了。

一次,一名学生作业没带,向她解释说忘在了外婆家,她下意识地认为学生在撒谎,严厉批评了他,被误解的学生很气愤,和她吵了起来。还有一次,学生们气不过被学校界定为“差生”“坏孩子”,故意去其他班级捣乱,巧丽知道后没细问缘由,一味责怪学生,反遭学生抗议不维护班级……负面情绪驱使下,巧丽处理学生问题“简单粗暴”,几次下来,学生的对抗情绪日益高涨,导致她在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越来越严重,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互相对抗闭环。

初中数学教师刘洋(化名)也为负面情绪所扰。他在师范大学读书时,一度将教师视为毕生事业,入职便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期待很高,可学生的在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严格要求学生,并与家长、学校领导沟通无果后,他陷入了疲惫和自我怀疑中,想着一辈子只能在普通中学教书,一辈子教基础差,习惯也不好的学生,想着每天大量的精力花在维持纪律,花在转化后进生,花在大量非教学事务上面,心里就有恐慌感,焦虑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感受不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脑力活,还是体力活?

巧巧(化名)虽然已经当了两年幼师,但从来没有带过小班,这学期园长让她带小班,对她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巧巧所在的幼儿园,为了减少小班入园压力,采用的是分批入园的方式,也就是部分小朋友提前入园,到开学全部入园。小朋友没有到齐,巧巧的心态已经开始“崩”了。

“刚上班第一天,小朋友被送到幼儿园,每个小朋友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小朋友那是哭天喊地,能哭好几个小时才安抚下来,有部分小朋友开始对幼儿园比较好奇,不哭反而很开心,但过了两天开始不愿意来幼儿园。”巧巧说,自己和搭班老师都是这手抱一个,那手还拉一个,这个好一点放在小椅子上坐下来,又去安抚另一个。

巧巧说,中午的时候更是崩溃,由于还是小班的小朋友,很多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一些小朋友吃饭的时候还在哭,有的吃着吃着还尿裤子,有的饭撒得到处都是,有的勺子掉在了地上,总之乱作一团。到了中午小朋友午休时间,本来老师能稍微休息一会,小班的小朋友却哭闹找妈妈、要回家,根本不愿意睡觉,巧巧联合保育阿姨,一个人看三四个,拍完这个拍那个,拍着拍着感觉自己都困得不行,感觉太累了,但是还要坚持。

小朋友第一次来上幼儿园,家长也很是紧张,来接宝贝时总是想问问小朋友在园的情况,“今天妈妈走了宝宝有没有哭?”“宝宝在幼儿园吃饭怎么样?”“睡觉怎么样?”……巧巧坦言,刚开始一两天自己刚能叫出那些小朋友的名字,和家长也对不上号,有的时候都不知道家长问的是哪个小朋友,而且一天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也记不太清楚这些情况。

下班后,巧巧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一回家就想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但是还时常要接到家长的电话,有的是家长询问宝贝在幼儿园的情况,有的是因为孩子的一点碰伤来质问老师。“我现在好怕电话铃声响起来。”身心俱疲的巧巧开始迷茫,“当幼师,究竟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

咨询师观点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也会有各种情绪,也需要关怀。”义乌市城市有爱公益慈善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贾春梅对记者说,教师是所有学生心理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言行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影响。如果一个老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法及时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教学质量,重则可能伤害到学生的心灵,甚至延续其一生。所以,我们经常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

当面对学生的挑战、学校的竞争、社会的压力时,有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家长、领导眼中的完美形象,会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反而会让自己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贾春梅建议,老师们完全可以大方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问题,有焦虑、烦躁、生气等不良情绪产生都是正常的。关键的重点当它们产生时,我们要学会有意识的“停顿”一下,可以离开现场或做一组深呼吸,静下来以后再找寻恰当的解决方法。从而避免不良情绪的无限漫延,以及避免产生一些不理智或过激的行为。

一般人在工作时间久了以后,渐渐地都会对它失去最初的新鲜感,热情也慢慢消退下来。如果我们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一份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在遇到工作中的不如意时,心中难免就会对它产生深深地疲倦感,不自觉地就会去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心理上的失衡感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视为事业,怀着一颗事业心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中,始终怀有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发现那些真善美的事物,那么,我们就会对教师工作多了一份热情,多了一份敬重,也会多了一份幸福感。

2021-09-04 —献礼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关爱教师心理健康特别报道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52809.html 1 3 守护教育初心 倾听心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