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赤岸为群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首批异地奔小康农户领到不动产权证

朱师贵夫妇终于领到不动产权证。

扫一扫 看新闻

▢ 全媒体记者 王佳丽 文/摄

本报讯 “18年了,终于拿到了不动产权证,晚上睡觉也更踏实了。”8月31日下午,在赤岸镇水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康苑居民朱师贵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本红色不动产权证。当天,赤岸镇发放了首批异地奔小康农户不动产权证,朱师贵是5户率先领证居民之一,这标志着困扰了小康苑122户居民18年的“无证问题”即将得到妥善解决。

据了解,小康苑是赤岸镇首批山区移民安置小区,也是全市首批异地安置集聚区,涉及14个村122户农户。2002年,赤岸镇政府开发建设小康苑移民安置小区(一期)项目,建设水平房90套,安排垂直房32户。2003年12月,建成的90套水平房被抽签安置给晓丰、慈溪、蒋坑等14个村的90户农户,如今这些农户均已入住。

“我家共分到220平方米房子,120平方米房子在小康苑,100平方米房子在水岸社区。”来自古寺村的朱师贵说,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这两套房子都迟迟没能办证。2017年,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朱师贵将水岸社区100平方米房子置换成了140平方米房子。“对方早就结清了房款,却因为没有权证无法过户,心焦啊。”朱师贵说。

“房子没有权证,老百姓就无法进行房屋交易与抵押,他们心里不安,我们更不安。”水岸社区党委书记毛允和说。18年间,朱师贵和其他农户不停地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但都因涉及村庄多、农户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未得到解决。2018年12月,水岸社区正式成立后,了解到大家的办证需求,第一时间向赤岸镇党委政府反映。随后,赤岸镇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将解决异地奔小康农户办证难的问题当作攻坚克难的重点工作,积极与自规局、建设局、社区办及行政执法局等多个部门对接,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开“绿色通道”。

由于小康苑当时未办理房屋结构安全、消防安全等验收,设计标准与如今的标准不一致,而且当初办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与实际建设不符,且无施工许可,外加审批安置面积与实际建设面积不符等情况,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因此赤岸镇委派专业公司对小康苑进行消防安全评估,督促整改,并成立专班,协调各科室联合审批农户资料,积极与上级政府对接,清单化列问题、排方案,争取政策支持。

去年以来,赤岸镇党委、水岸社区党委及其他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农户积极配合,异地奔小康农户中有48户顺利审办了不动产权证。“接下来,我们将陆续为有关农户发放不动产权证,首批48本不动产权证将用10天左右时间发放完毕。”毛允和表示,剩下的农户将补办用地审批手续,督促其拆除旧房,注销相关权证后进行办理。

这是赤岸镇首批异地奔小康安置小区不动产权证办理成功的案例,也是全市率先成功解决的异地奔小康历史遗留问题。“小康苑项目在处理中已形成相对规范的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流程,为其他镇街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赤岸样板’。”赤岸镇有关负责人陈彬说,该镇将以美丽城镇建设为抓手,积极为异地奔小康农户办证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早日拿到不动产权证,促进共同富裕。

2021-09-03 赤岸为群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52507.html 1 3 首批异地奔小康农户领到不动产权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