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人文

七夕如约而至

夏意未褪,秋情却也暗生。

农历七月初七是立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七夕,如约而至。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是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那些爱与暖的温柔元素。数千年沧海桑田,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传唱着华夏文明的民俗之魅、民族之美。

诗词佳作“品七夕”

与爱有关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也会让人生出诸多柔肠百转的情怀来。

七夕是双星相会的日子,古往今来容易引起世人的感慨。通过翻读一些古今文人墨客的佳作,可以发现和回溯七夕节的相关演变历程,后人也能从中重拾那些久远的传统文化与记忆。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七夕河边织女星》中,将七夕情怀浓缩在20个字中。河那边是织女星,河这边是牵牛星。银河水如此清浅,奈何渡不得,只能遥遥相望而已。

七夕夜,秋意生,如此良宵怎肯辜负。“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吟诵元代文人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世人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幕——烛光闪烁的秋夜,精美的屏风似乎也变得冷清了,天空碧蓝无尘,小院的亭子内静谧凉爽。温婉的女子拿着五彩的丝线穿引着绣花针,一旁的金鼎里焚着香。家人在此欢庆七夕佳节,斜卧亭中榻上遥望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不知不觉,月儿已经转过梧桐树,留下一地的婆娑清影。

七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相爱的人守在一起观望星河,对于一些求而不得的人而言,这天则会平添诸多伤感和惆怅。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一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其中就有以七夕为主题的——“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在这首《行香子·七夕》中,看似作者在为天上的牛郎织女担忧发愁,其实更多的是为自身的境遇伤感。

即景抒情的这些名词佳句穿越时间长河,以其凝练隽永给后人带来浪漫和感动的体验。其实,诗词的妙处不仅在于其本身承载的那些时代气息,还在于它可以将中华民族文化雅俗共赏的趣味与美感传递出来。

源远流长“话七夕”

关于七夕节的起源,众说芸芸。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这是“中国文明网”上某文中的一段表述。

该文认为,“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对时间的崇拜,同时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综合不少文献资料以及媒体报道后发现,汉代之后,随着朝代变迁,七夕节也在不断演变着——

魏晋南北朝,牛郎织女的故事日趋完善,“乞巧”之举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据说,由于当时的文化繁荣,把“登楼晒衣”改成了“登楼晒书”。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节日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朝。“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窥一斑而知全豹。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曾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已变得相当隆重,传说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等到了七夕日,乞巧市已是车水马龙。

明清时期,七夕是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其中,清代这天的主要活动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牛郎和织女二星乞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少习俗活动虽已弱化或消失,但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因此,七夕节也被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地习俗“过七夕”

或许是基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很多人的眼中,“七夕”是一个谈情说爱的日子。其实,抛去爱情的成分,传统民俗中的“七夕”同样丰富多彩。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会围绕着这一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乞求姻缘。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种生求子。种生求子这项习俗,据说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南方称为泡巧,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或蜡制婴儿玩偶,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吃巧果。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一,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食物。有的会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通常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观星。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传说在七夕的夜晚,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可在瓜果架下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女子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举行各种乞巧仪式。

古今义乌“看七夕”

那么,古往今来,义乌对于“七夕”又有哪些说法呢?以下这段文字是《义乌市志》中关于“七夕”的相关记载——

七月初七为七夕,又名乞巧节。妇女于这天用皂角、紫荆等树叶,洗发去诟,醒脑开窍。夜阑天黑,更多的妇女尤其是姑娘,陈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一线穿过七个花针孔眼,即算乞得。古时或用稻草缚成天孙织女像,让老妇与童女相扶,“如赐巧者,则刍偶(草人)自动云”(清嘉庆《义乌县志·风俗》卷七)。七夕,养牛户换牛索,祭牛郎神。

此外,在由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义乌民俗》中,也能找到有关“七月七日七夕节”的表述,意思和上面的相差无几,只是内容相对更为通俗和口语化——

传说是夜牛郎织女于鹊桥渡天河相会,在这一天义乌各地的喜鹊都会同其他飞鸟到东阳东白山搭鹊桥,帮牛郎织女相会去了,所以七夕以后一段时间会看不见飞鸟。据说这一天夜深人静,悄悄走到葡萄架下屏息静听,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对话与哭泣。也有妇女在这天用花椒、紫藤等树叶洗发去垢,据说能醒脑开窍。更多的是陈瓜果于庭,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夜阑天黑,一线穿过七个花针孔眼,即算乞得。“如赐巧者,则刍偶(草人)自动云”。这一天,养牛户换牛索,以祭“牛郎神”。

近些年来,七夕“过情人节”现象渐渐在国内变得普遍。义乌也不例外,相恋许久的青年男女会赶着这一天去登记领证;一些集体婚礼会组织在这一天开展;不少已婚男女也会互送礼物。

七夕节不仅是情侣间表达爱意的日子,也演变成了各路商家营销的“新战场”,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各显神通,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七夕活动纷纷开始转型,与以往线下大型相亲活动、大力促销活动不同,今年商家尝试转战线上促销。据义乌之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线下的游园等活动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拍抖音宣传和线上小游戏领奖,商家们也通过各自品牌的特色开展了一些线上的促销活动。和义乌之心一样,义乌银泰今年也大力开展线上活动,利用喵街这一线上优势将七夕氛围推向消费者。

“往年大多会组织几户要好的家庭聚餐,再去KTV热闹一下,今年就算了,网上订了玫瑰花,晚上再下厨炒几个拿手菜,也挺好。”“2月份的那个情人节又不是我们的节日,反正我们是从来都不过的。七夕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希望年轻人在节庆上不要舍近取远。”采访中,很多市民纷纷表示,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坚持不扎堆、不远行。

一直活跃在义乌文化界的相关人士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扬的是忠贞与坚守,是家和万事兴的和谐以及追求幸福的勇气,而这些恰恰是中华民族婚恋家庭观的核心要素。这份美好、这份浪漫,是中华文化自信之源,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评论

多少缺席的陪伴只因责任在肩

节日是文化的一个方面,人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这种节日传统在文化中得以延续,或者使其发生变化以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七夕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据说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后来渐渐地升华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唯美动人的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个节独特的浪漫色彩,爱情的模样千般万种,“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执念亘古不变。

那么,是不是七夕节就应该过成“爱情的模样”?其实不然,七夕中乞巧的本意,便在于创造与创新。近年来,全国各地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庆祝七夕,用新方式传承演绎着传统民俗的新内涵。这一天,有很多和睦幸福的家庭上演着新时代的“乞巧精神”、传承着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给这个传统节日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最好的告白就是陪伴,过节更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节日不能和家人团圆。今年的这个七夕,受疫情影响,一些两地工作的爱人虽已相别数月却仍不能相聚,一些出于工作需要在各自岗位值守的男女无暇过节……多少缺席的陪伴,只因责任在肩。

“仪式感”是当下的热门词之一,放在今天这个话题中同样适用。自古至今,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来源和纪念形式,春节吃年夜饭,中秋吃月饼,重阳登高,中秋赏月……如今,大家日子越过越好了,对这些东西反倒没那么讲究了,节日的仪式感也在逐渐减弱。尤其对年轻人而言,“手机加网络,就好比拥有了全世界”。

我们在唤醒传统节日“仪式感”的同时,要与时俱进,还要不忘初心。到了七夕,相恋的男女非要穿越大半个中国一起去看星河,非要聚餐、逛街、唱歌、看电影一系列整到位?其实大可不必,非常时期,见屏如面,情话可以电话里说,鲜花礼物可以通过网上订送。知道各自安好,便是一种幸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正是因为更多人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才让这个七夕节更加情深意重,更加彰显家国情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2021-08-1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46463.html 1 3 七夕如约而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