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精读

目光 我们背后的目光

看望母亲后,我和大哥一前一后离开了家。次日上午,大哥给我打电话,说不对。我问,什么不对?他说,这次他离开家时,母亲不对。母亲没有趴在车窗上,与他和嫂子道别。

这确实是一个新情况。以往,大哥每次回家,临走时,母亲都会趴在他的车窗上,一句句叮嘱,千般不舍。然后,等车子开走了,母亲还站在原地远远地目送。这次没有,母亲只是静静地坐在门前,没有任何表示。

我听了,心里一声喟叹。

母亲真的老了。

不是一下子老的,而是一天天老去的。84岁的母亲,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除了腰直不起来,腿脚也不便。可能,当时她坐在那里,懒得动了。或者,正如大哥所担忧的,与孩子分别时,母亲一时脑子糊涂,竟至忘了告别?

母亲的记忆力确实减退得厉害,平时在电话中,就经常跟我提到:“唉!不晓得咋搞的,记性越来越差了,头天的事情,隔天就想不起来了。”上了年纪,记忆力减退是自然的,可在母亲心里,减退得这么厉害,或许是她难以接受的。

母亲跟我说这些,我只能叹息,什么都帮不上。这是最让人心生无助感的。明明,自己的至亲在向你诉苦,而你束手无策,甚至连一些慰藉的话语,都堵在嗓子眼里,一句也说不出口。

人生在世,我们与亲人有过无数次的相聚和别离,常常来去匆匆。特别是现在,父母独守老家,我们每年总要想方设法回家几次,陪陪身陷孤独中的父母。除此之外,我们只有日夜的牵挂和担忧壅塞于内心,把一颗心撑得满满的,沉甸甸的。

如果我不说,你大概难以想象那是怎样一种孤独。两个八旬老人相依为伴,一天里可能只会碰到三两个村上人,甚至更少。上午时间短,忙着洗洗涮涮烧烧煮煮,还容易对付,而长长的一个下午,独自关在屋子里,好半天听不到一句话,有时图清静,连电视都懒得看,最是难以打发。我有时劝母亲,没事时出去走走转转,隔三岔五也要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不然的话,时间一长,人不是要变成傻子吗?母亲却总是那简单的几个字:“怕吵,都习惯了。”

岁月是个磨人的东西,不光磨着你的心性,也磨着你的念想,把你曾经在乎的很多东西,越磨越薄、越磨越淡,及至最后了无痕迹。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就算他们老态龙钟,那也是我们根的所在、情感的栖息地。作为儿女,谁不是藏着一份私心?那就是,当自己离开家门时,总希望后背能落满父母牵系的目光。亲人与亲人之间的挂念,就是一次次归来时的远眺和离开时的目送。我们的背影,不知道有多少次,在亲人相送的目光中,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

我能理解大哥当时内心的敏感和失落。他感觉到了母亲的不对,且及时把这一信息传递给我,是想为自己的某种猜想求证吗?

有些话,有时就像一记重锤,在你毫无防备时,一下将你击中。

节选自《朝花时文》 王福友

2021-08-0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43311.html 1 3 目光 我们背后的目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