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收藏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锣鼓响》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集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于一身,生前共出版画集、著作和译著170余部。他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护生画集》《漫画阿Q正传》《丰子恺儿童漫画选》等漫画作品影响了一代代读者,至今仍是艺术类畅销书。

就是这么一位牛人,一天他在读报时,一个醒目的标题让他大吃一惊——《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丰先生为人和善,心想谁和他有着这等深仇大恨,竟然在报纸上公开攻击他。等他读了文章,不觉莞尔,原来此文是评论他的漫画作品的,且说“丰子恺的一些作品,人物没有眼睛、鼻子,却仍然惟妙惟肖,很有意味”。

这篇标题唬人的美术评论,的确抓住了丰子恺作品的一大特色,难怪后来得到了行家的一致认可,使它成了一篇有名的评论。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后来甚至得到了大诗人泰戈尔的赞赏。一位中学时曾受业于丰子恺的魏姓学生留学印度,成为泰戈尔的学生。魏学生将丰先生的作品展示出来,泰戈尔仔细欣赏后,这样点评: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却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却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明的艺术,说的就是这样的作品吧。

知道这则艺坛轶事,我们再来品鉴丰先生笔下的一些作品,就更能产生一种“妙处难与君说”的“悠然心会”了。

且看《锣鼓响》。小孙子拉着老奶奶的手,一心要往演戏场奔去。一老一小,都未画眉眼,却生动有趣。丰先生是浙江人,画的正是江南民间的“眼前景”。然而,这份情致,这份趣味,又超越了地域与时代,寥寥数笔,感人至深。

《读书的PICNIC》,标题虽用了个英文单词,情致却是纯东方的,让人忍不住会想起《论语》中的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丰先生有不少描绘“读书”的漫画,但他着意强调的,似乎并不是闷在房子里的死读书,而是更加适合孩子天性的、类似这幅树下读书图一样的“快乐学习法”。三个人物,眼鼻皆无,用心读书的状貌,却已足够鲜活。 闲看

2021-07-28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40458.html 1 3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