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给我冰西瓜……”没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从7月11日起,我国将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为何“三伏天”最难熬?“三伏”里哪“伏”最热?今天推出“三伏天”防暑妙招,助你健康平安过“三伏”。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三伏”里哪“伏”最热
今年的头伏从7月11日开始,中伏时间为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从8月10日始,预计到8月19日止,近40天的伏期。正式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酷暑难耐。
“三伏”的说法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它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据专家介绍,“三伏天”具有高温高湿明显、累计日数多、持续性强等特点。
“三伏天”到底有多热?中国天气网统计了近30年来(1991-2020年)的气象数据,“三伏天”里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极端高温在40℃以上,高温持续日数达5-7天;而南方大部虽因湿度大,极端高温没有北方强,但极具耐力,高温日数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达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温霸王”吐鲁番,极端高温曾达47.8℃(2008年8月5日),高温日数曾持续达39天,几乎是高温全满贯。
古代的“三伏”也这么热吗?历史气候研究表明,我国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说道,当时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炎热异常;当年(1743年)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记录的实测温度是,7月20至25日的气温值都高于40℃,其中7月25日竟达44.4℃。直让人感慨:“没有空调的时代,人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为何“三伏天”如此难熬?专家介绍,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比热容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其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里哪“伏”最热?专家表示,具体到某一年或某一地区,最高气温是出现在头伏、中伏还是末伏,或是立秋末伏后会不会出现“秋老虎”,其实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系统。通常我国大陆,主要是热在头伏和中伏,但东南沿海和岛屿地区大多是热在末伏。即使是通常热在中伏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末伏后的8月中下旬,偶尔也可出现被称为“秋老虎”的连续高温天气。
“三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防暑降温有讲究
天儿一热,很多人以为“伏天里要一心防暑”,其实,伏天更要提防的反而是“寒”。洗冷水澡、长时间吹空调、喝冰镇冷饮等,都是导致寒气入体的根源。
专家建议,伏天里,空调温度调至26℃左右,不开空调时注意开窗通风;伏天锻炼讲究轻缓,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运动后注意补水,最好不要饮用含大量糖分的饮料;饮食注意少寒凉,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虽说“三伏天”真的让我们热得够呛,但其实也是一个正常的气候现象,每年我们都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迎接它、应对它。预防中暑,不要贪凉;多吃苦瓜,少吃冷饮;总之,只要积极和正确应对,我们都可以健康平安地度过“三伏”。
据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