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浙江棒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展示区”前,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数据海洋。
墙上,偌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生产效率、完成率、产品合格率、疵品分析、实时产量等信息,整个生产链的流动和互联清晰可见。正是凭借如此高效的协同能力,棒杰在智能工厂建设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当下,数字化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力,加速推动浙江新裂变式发展。始终以改革“排头兵”的姿态、坚持创新探索的义乌,也乘风而起,投入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
今年以来,义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把数字经济当作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扎实谋划,精准招商,多层次推进,以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建设重点,引领数字经济全面发展。1—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速164.1%,位于金华第一。
突出“学”字 扎实谋划数字化改革工作
全面拥抱数字化,义乌既有对重点任务的扎实落地,也有贴合自身实际的创新。
为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改革,市经信局积极对接省级部门,向上学。参加省里组织的数字化培训,常态化向省经信厅、金华经信厅汇报数字化改革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累计向上级部门求助问题50余个,全部解决。目前“未来工厂”建设义乌模式,得到省专班领导认可。
同时针对问题,专题学。面对部分企业有数字化改造意向但无从下手的困境,市经信局及时进行梳理,不同行业针对性“备课”。如积极与省工信院对接针织服装产业及光伏产业大脑数字化改革工作;到浙师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正联科技公司考察学习等。
此外,针对同一行业相同问题,市经信局还开展行业内互助学活动,当好企业“牵线人”,组织企业走进标杆企业学习观摩,直观展示数字化改革成效。截至目前,组织企业标杆学习活动十余场。
突出“准”字 有效推进招商引才工作
随着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不少传统企业踏上了数字化轨道。为扎实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革,市经信局定准“靶子”,针对针织服装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持续推进与致景科技(百布)、智布等企业的招商洽谈,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服务,实现“全包办”式的服务体验。5月底,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印发了《关于公布2021年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名单的通知》,义乌针织服装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成功入选。
与此同时,市经信局还通过精准引才,帮助针织产业数字化改造。例如积极对接思爱普、正业玖坤等国内知名的智能制造服务机构,同时多次到浙师大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地进行调研,对接招引数字化人才事宜。
为提升数字化改造服务能力,经信局从我市三大运营商、SAP、浙江智专委等单位精心遴选出一批专家,组建第一批“未来工厂”建设专家顾问团,为项目改造出谋划策,“标准”化诊断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对136家企业的问诊把脉工作,为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出“治疗处方”。
把握“层”字 多维度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革
在义乌,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华丽转身。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加速裂变,义乌积极打造“高层”,立标杆。通过扶持传统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分析各龙头企业在数字化改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探寻数字化改造的新方向和新路线,为全行业和全市作出引领和示范作用。截至目前,光伏产业中晶澳科技高效光伏基地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顺利,预计2022年8月可完成建设。预计节约能耗高达30%,自动化程度接近90%,产品不良率降低33.4%,可解放人员280人。
义乌目前拥有规上企业700余家,中小企业数量3万余家,企业数量庞大,并且企业主往往忙于业务,对于数字化改造政策学习缺少时间和途径。围绕这一问题,为了提高企业改革意向,市经信局党委书记曹耿结合领办的党建重点项目,召集党组成员精心谋划,主动出击,及时组建以党员业务骨干为主的“政策宣贯”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带队开展政策宣传。通过大量走访,“外卖式”将优惠政策送到企业,为企业当面授课。同时依托“企业码”“义码通”“小管家”等沟通平台为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就以企业码为例,截至目前,义乌企业码已领码企业17.9万家,浏览量260万余次,政务服务2万多人次,开展企业码活动80余场,企业码运行连续7次金华排名第一。企业码义乌专区5大板块31个应用涵盖涉企服务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近400家服务机构入驻企业码平台,打通服务赋能企业最后一公里。通过层层宣传,截至目前,市经信局已走访企业百余次,开展宣讲政策近百次。
然而,面对短时间内投入较大、收益无法立竿见影、迭代升级成本较高等情况,就算在义乌这样产业数字化基础较好的城市,在绝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眼中,数字化改造仍是“奢侈品”。为鼓励工业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等方式加快发展起来,义乌积极出台技改补助政策,通过政策赋能,提升跳跃层。截至目前,有34家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共有49个数字化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当中,其中两化融合项目22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27个,涉及针织、化妆品、食品、仪表、光伏等7个行业,15家企业已出台建设方案。
在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进程中,一个共识已经越来越明确:当前制造业数字化目标任务已经由过去的更多追求生产制造的提质增效,向追求更大范围的要素配置、更高水平的分工协作、更加快速精准的市场响应转变中。
虽然“未来工厂”的最终形态无法一蹴而就,但借助创新,义乌目前的制造业走势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未来可期。
全媒体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