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蛙鸣蝉噪,但行走在佛堂各个村庄,却能处处感受到清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美丽乡村的全新画卷正在佛堂千年古镇徐徐展开。
近年来,佛堂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选好农村领头人,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一村一品”农村新形象。
下山脱贫 发展迈新路
从倍磊八宝山脚搬下来,定居到朝阳西路一侧的江北社区文昌里小区,是佛堂镇上陈自然村村民走向幸福道路的开始。
“有房租,有钱赚,有养老保险,衣食无忧;居住环境变好了,出门办事方便了,住在小区里,只要有能力,可以从幼儿园读到大学,这样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在上陈村村民的眼里,现在的日子简直比蜜还甜。
宽阔平坦的小区道路、规划有序的绿化带、整齐划一的楼房……盛夏时节,走进文昌里小区,俨然来到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小区。“我们能从大山里出来,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全靠党的政策好。”佛堂镇江北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忠德见证了这一切。
“以前的上陈村,可以说是最偏僻的角落了。俗话都说‘倍磊角头’,但上陈村离倍磊还有15里路。以前我们就是‘混张嘴’,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家户户以种田为主,出来卖个西瓜、桃子,最近也要走到倍磊,要想卖个好价钱,还得跑更远。”陈忠德说,以前村里的一户农户,全年收入“撑死了也就两三千元”。
2003年起,在党员干部的动员下,村民纷纷选择下山脱贫,上陈村村民也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近年来,随着佛堂镇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且不说上陈村每户农户分到的安置房,已经从最初的两千一平到现在的一万多一平。住在江北社区,村民们外出打工赚钱也方便了不少,每户农户的固定资产和年收入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愁吃穿,现在生活无忧无虑。”提起现在的好日子,在小区江边生态廊道散步的老党员陈和法乐开了花,“我自己交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养老金,房子出租还有固定收入,小孩们也到外面打工挣钱去了。这样的日子,以前是想都不敢想。”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们的精气神。每当夜幕降临,文昌里附近的广场总是热闹非凡。扇子舞、秧歌队、腰鼓队齐上阵,江北社区热爱文艺的居民都聚到了一起,自然也少不了上陈村的姐妹们。
斗转星移,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400余个“新居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规合一” 幸福小康路
南江潺潺,古树葱葱。盛夏,走进佛堂镇坑口村,抬眼可见的是4排共28幢依山傍水、白墙黛瓦的浙派民居,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变成了令人羡慕的和美乡村。
曾几何时,坑口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但“多规合一”成为村民住新房的契机。2016年,坑口村成为全市首批“多规合一”村庄发展一体化规划编制试点村之一。坑口村积极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村周边山坡地和废弃矿地等非耕地资源,将4个自然村整合集中,实现了整村改造不占用一分耕地。
为了让“生活富裕”的追求变为现实,坑口村村两委在推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紧抓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利用宅基地资格权村内有偿调剂的方式,解了经济困难户的燃眉之急。
不仅要解决新村建设问题,还要解决发展问题,这样才能聚集人气,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为了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长远收入,该村由村集体统筹建房,用于发展民宿等旅游产业项目。
事实证明,村两委的决定是正确的。“现在正是旺季,这两年南江水质也越来越好,来游玩的人特别多。”把农房改造成民宿的村民徐大伯说,与以前务农相比,他们家通过开民宿、做餐饮,收入翻了好几番,日子是越过越开心。
未来可期,这些享受“多规合一”的“浪潮儿”,深刻地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正昂首阔步地朝着幸福小康路笃定前行。
有机更新 齐奔共富路
“只要是为了村里好的,我们都要支持,无条件支持。”一上来,佛堂镇石壁村的村民杨大妈就兴奋地说个不停。
杨大妈告诉记者,村里已经近30年没有批过宅基地了,老旧房屋占到了全村住房的40%左右,村民居住条件较差。加之以前建房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村内道路狭窄,连停车都非常困难。而且地处南江岸边,每到汛期,还容易发生洪涝。
去年5月,佛堂镇青年中层骨干傅金艳被派驻到石壁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随后,石壁村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启动了有机更新工作。在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20天的签约时间,村民参与有机更新签约率就达到了96%。
签约进展这么快,离不开村两委干部的努力。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石壁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们纷纷带头,干中学、学中干,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干实事、干成事的动力,加快推进农村有机更新工作。5月11日,石壁村村委主任王烈庆家的房子开拆。“有机更新是好事情,我带头拆,能消除村民们的顾虑,也想告诉他们,有机更新势在必行。”王烈庆说。
“有着天然的自然旅游资源,肯定不能浪费。有机更新后,我们村将利用‘画里南江’精品线的生态资源和将军殿、八岭坑古道、抗战遗迹等人文资源,让村民安居又乐业,让石壁村‘生机勃勃’。”对于未来,傅金艳信心满满。
与傅金艳一样充满信心的,还有对村干部充满信任的村民们。“光看规划图,就能感觉到未来我们村肯定很美。到时候,我就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日子不要太好过哦。”村民王大伯已经开始盘算起了未来的出路。
这些经历着农村有机更新的“新村民”,深刻地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正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向共同富裕进发。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