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柏峰水库后,驱车沿着蜿蜒山路前行至倍鱼线的终点,便来到了这个红色的革命小山村——赤岸镇鱼曹头村。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村的义南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正在修复,预计6月份可以开门迎客。”4月20日,踩着青苔覆盖的石板小路,绕过爬满古藤的石墙,赤岸镇鱼曹头村党支部书记朱荣喜向记者讲述起了鱼曹头村“点燃义乌武装革命星星之火”的历史。
1928年2月,鱼曹头村活跃着一支叫“红军”的革命武装队伍。这是义乌历史上第一支革命武装,创建人是义乌鱼曹头村共产党员朱金则。这支队伍由受压迫、受奴役的农民组成,他们势单力薄,外无援兵,内无后勤保障,孤军作战,打起仗来却掷地有声,战绩斐然,历经两起两落,在义乌革命早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壮歌。
照进山村的曙光 第一支革命武装成立
鱼曹头村位于赤岸镇东南面,海拔500余米,紧临永康县的金坑、下位及东阳林村。由于地处偏僻,又在崇山峻岭之中,两县国民党政府对其管理鞭长莫及,1928年2月,中共永康县委在鱼曹头村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的成立,给闭塞的山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为偏安一隅的古村打上了红色印记。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屠刀下惨遭杀害,党组织受到重创。但鱼曹头村中共党员朱孝云(又名朱雷云),仍坚持革命斗争,在该村发展党的组织。朱金则(又名朱金宝,自少习医)就在此时,由朱孝云介绍入党。随后又发展朱樟山等一批人入党。
1928年2月,朱金则遵照永康县委指示,在永康、义乌边界的鱼曹头村创立中共鱼曹头支部,书记为朱樟山。同时,在鱼曹头村组织一支20多人的革命武装,对外称“红军”。革命武装成立旧址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旧式建筑,建筑整体至今保存良好。
虽然没有正规的武器,也没经过军事训练,但这支革命武装队伍,打土豪、闹翻身却当仁不让,作战英勇,难以追踪。这极大地“刺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神经。敌人派出了数倍的部队进山围剿,要把这支队伍扼杀在摇篮中,但这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红军队伍,面对强敌,无所畏惧,英勇战斗。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他们还用民歌“怀胎调”的形式,编了一首《送郎当红军》的歌,鼓励士兵、群众参加革命。
1928年,从永康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永康工农军成立了,在司令吕思堂的率领下,接连击溃省保安队及永康、武义、义乌数县的地方武装,声势大振。随即,朱金则带领队伍正式加入了永康工农军。
第二次崛起 再建红色武装
1931年2月,朱金则重新组织了一支农民武装。由于纪律严明,他们以“减租减息、惩恶扬善、济困扶危”作为宗旨进行扩军工作,深受广大穷苦百姓的支持,所以红军队伍很快发展壮大,成了一支上百人的队伍。他们以东田、水竹坑为中心进行革命活动,范围涉及义乌、东阳、永康三县相邻的边界地区。
1931年12月13日夜晚,朱金则率部奇袭东阳南马保卫团。在他的指挥下,战斗不到半小时,击毙保卫团团长及团丁数名,缴获长枪三支、木壳枪二支、子弹一百余发。料到保卫团随后会进行反击,战士们埋伏在密林深处,凭借茂密树林和漫漫迷雾,专等敌人到来。等到敌人踏进红军的火力圈,一声号令,枪声四起,保卫团被打得晕头转向,连滚带爬逃下山去。
同年12月24日夜,朱金则率部一夜间镇压了鱼曹头、金坑、下位等20余名土豪劣绅、国民党走狗、叛徒等社会余孽,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大大激励了群众的革命斗志。
事后,驻赤岸、唐先的国民党保安团,配合省防军对这支武装进行大力“围剿”,叛徒金开标引路。朱金则率领红军进行了有力还击,打得英勇顽强。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不得不撤出东田。战士朱有元和大金(永康人)被抓牺牲,被悬首于佛堂浮桥头。武装部队在东田、水竹坑、西天门的房子全部被烧。东田战斗失利后,部队转移到一个老虎洞里隐藏。为保存革命力量,1932年2月,朱金则决定将这支武装队伍暂时解散。
至此,义永边区的红军斗争遂告终结。1932年,朱金则以补鞋修伞为名,在汤溪县一带发展党员,并建立党的联系点。1935年,他随刘建云(刘英)、粟裕领导的红军队伍到浙南和福建进行革命斗争。1937年,朱金则任宣遂汤工委委员,在汤溪、宣平、武义、遂昌一带工作至1949年,1969年病逝。
红色沃土 绿色崛起
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为鱼曹头村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其发展红色旅游打下了丰厚的“红色家底”。
如今,在绿色怀抱下的鱼曹头村早已恢复了安详宁静,在鱼曹头村的文化礼堂里,却依然诉说着红军曾经的历史。文字无声,却仿佛把人带到风声鹤唳、枪林弹雨的战场。而关于朱金则等人的无数故事与传奇,至今在鱼曹头村口口相传。“我们的家乡是光荣的村庄,抗击‘长毛’避祸端,鱼曹头村名从此扬,成立红军闹革命,英勇事迹代代传……”采访中,村民们自豪地唱响这首《鱼曹头之歌》。
为了纪念义乌第一支革命武装的创始人朱金则,2014年,鱼曹头村还建立了“金则讲堂”,用于上党课,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去年6月,以鱼曹头革命武装成立旧址为基础的义南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开工。在“讲好红色故事,走好红军路”的同时,大自然也以丰厚的收获回馈这片红色土地,依托种植高山云雾茶、五指岩生姜等农特产品,不少村民过上了好生活。
“接下来,我们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红色文化传承积极谋划项目,把鱼曹头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地,助村集体经济发展。”朱荣喜说,鱼曹头村的发展定位就是“红色沃土,绿色崛起”。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