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龚艳 文/图
他是歌者,浑厚的男中音堪比天籁;他是声乐老师,孜孜不倦数十载,桃李芬芳开满园;他是作曲家,音乐的灵魂在黑白乐谱间跳动自如,创作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群众歌曲;他是公益达人,以音乐为媒,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他叫范加军,一个爱音乐的新义乌人。
一把口琴,打开音乐之门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当美妙的旋律从老师口琴里飞扬而出的时候,几十个孩子正围在他的周围,轻声吟唱。
这是留在范加军记忆深处的难忘画面,那一年,他10岁。范加军出生在安徽省阜南县王堰镇的一个农村家庭,小学、初中都在镇里上学。当时条件下,学校里没有正式音乐老师,唯独数学老师喜欢口琴,上课间隙会吹上几首。可就是这短暂的休闲时光,改变了一个男孩的一生。
后来,范加军从堂哥那得到了一台二手磁带机和很多磁带,闲暇时几乎听遍当时所有经典流行歌曲。高一,他又斥“巨资”70元买了一把二手吉他,自学乐器还尝试写歌,对音乐的热爱已无法自拔。
高中时每逢周末,范加军会抱着心爱的吉他到阜南的街心公园弹唱,富有磁性的声音一出,周围市民自发围观,里三层、外三层。范加军说,他原本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特别在父亲胳膊被车压断、家中变故后,心中更为自卑,是音乐给了他力量,让他有机会成为舞台中央闪耀的明星。
2007年,经历一次高考失利的范加军选择艺考之路,通过半年正规音乐学习,他考上了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我身边藏龙卧虎,很多同学从小就接受专业音乐培训。”范加军深知,加倍努力才能迎头赶上,于是,他把每天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早上6点起床到琴房练琴,晚上10点还在啃音乐理论书籍,别人玩的时间他在学习、在排练、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范加军就成了年级中的佼佼者。
怕保守的父母反对,范加军一直骗他们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直到大学三年级谎言无法再瞒,他才把事情告诉了两老。那时,范加军在音乐领域“小荷已露尖尖角”,父母也就放心了。
一次选择,改变人生之路
定居一座大城市,从事一个与音乐相关的工作,领取一份高额薪金,范加军的人生之路本可能是这样,但义乌,改变了一切。
2011年,范加军大学毕业,当时广州、杭州等几家大公司已开出每月万元的待遇诚邀其加盟。考虑到父母一直在义乌打工,为了多点时间陪伴二老,范加军选择在义乌某琴行当一名普通声乐老师,每月底薪仅1000元。
范加军有着自己独特的声乐教学方法,他重在教孩子练声、打基础,同时,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铺就不同的音乐之路。如今,范加军在义乌声乐教学界的名气越来越响,家长和孩子常常慕名而来。
为更深层次理解音乐,2012年,范加军开始向作曲界拓展,拜师金华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李改芳学习作曲。2014年8月,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土生土长的义乌人许静生。一个作词,一个作曲,两位音乐人相见恨晚。这对音乐拍档曾联合创作《义乌江 母亲河》《你一直在我们身边》《光照》《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多首公益歌曲,还为李祖村、七一村、马畈村等几十个村谱写村歌,歌曲广为传唱。
范加军说他喜欢创作“群众歌曲”,题材来自身边人、身边景、身边事,通过各种音乐元素串联起来。如义乌三部曲《大美义乌》《相约义乌》《爱在义乌》,《大美义乌》介绍义乌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相约义乌》宣扬义乌诚信包容的城市文化特征,《爱在义乌》讲述每天发生在义乌大街小巷的温暖之事,旋律根据内容,有的轻快明朗,有的跌宕起伏,也有的如耳语般娓娓道来。
深夜,范加军工作室常常灯火通明,他独自思索、哼唱,与歌词上的文字交流,与内心的音乐精灵对话。然后,一件件作品跃然纸上……
一个倡议,传递温暖之爱
熟悉范加军的人知道,他是个热心肠,爱交友,爱助人。小有名气后,范加军也希望用音乐做更多公益,传播更多温暖。
这些年,义乌各类公益志愿组织成立,范加军发现,当中以文化文艺为核心的团队几乎没有。2016年,在范加军和音乐伙伴们的倡议下,社会各界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艺爱好者共同组建义乌市微光公益志愿者协会。
几年来,微光公益文艺志愿者走上田间地头,走进工地现场,走入企业校园,走到许许多多人的身旁,为大家带去高品质的音乐享受,也传递了时代的正能量。同时,范加军与文艺爱好者们创作多首公益歌曲,垃圾分类宣传歌曲《垃圾分类动起来》,曾荣获浙江省“百社联动 益起分类”创新大赛“最具传播奖”,歌曲MV在各大网络媒体点播量超过1000万次。
音乐微光也照亮了欠发达地区广西三江。2020年5月,浙江边检总站联合义乌市民政局、义乌市工商联、义乌市安徽商会、义乌市微光公益协会发起“情系三江 浙边有爱”慈善公益项目,组织千人网红销售三江县农特产品,并为当地学校捐赠图书、电脑、文具等,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微光公益为此次活动创作主题曲《情系三江》,两地文艺工作者同歌扶贫接力。
微光公益志愿者协会的善举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范加军本人被授予义乌慈善代言人。今年,微光公益继续出发,将参与“红色延安行”“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活动,用音乐助力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音乐公益之路,范加军执着地前行着,他也逐渐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把音乐事业坚持到底,为爱发声,为爱创作,为爱育人。
记者手记 >>>
春节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范加军成为搭档,创作了歌曲《留下来,“义”起过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写歌,纯属小白,幸得遇到范加军,一个成熟且热心的音乐人,为我的歌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从农村娃娃成长为音乐人,范加军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到今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人的乐观、朝气,也看到了奋进、担当,这是一个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励志故事,更是一种向上向善的青春力量。这些年,范加军为公益做了不少事,有直接捐钱捐物的,也有以公益售卖、演出筹款等多种形式帮助弱势群体的。他说,特别感恩阜南和义乌两座城市,一个是生他养他的故土,一个是成就梦想的第二故乡。
最喜欢的还是范加军弹着歌、谱着曲、教着孩子的样子,这一刻,他忘乎所有,这一刻,世界里,只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