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名家

◆笔走万象

枣花香飘千万里

王贤根

从小就听说,咱家乡三大特产:火腿、红糖、南枣。后来到外地读书、从军五十余载,每到一处,说起我是义乌人,人们自然扬起眉毛说,你们那里出金华火腿,说到红糖与南枣,前面就冠有“义乌”二字。

我也时常为家乡的特产和家乡人民富有创造性的劳作而自豪。现在更为自豪的是,家乡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中开辟的小商品市场,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义乌地处金衢盆地东缘,丘陵山地占据大部,田少人多的境况中,勤劳的人民拓地垦荒,在田头地角,尤其在山坡的岸地上,栽植果树。因为枣树耐旱,经得起贫瘠,果实脆口香甜,农人们乐于付出自己的辛劳。久而久之,在广袤的丘陵地带,枣林自成一派气象。淡黄色的枣花遍地绽放的时候,香飘四野,醉人芬芳。经过千百年的优选,上好的品种结出硕大的果实,由此精心加工制作的南枣、金丝蜜枣,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声誉随着销路的拓展越发地高扬起来。

当年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骆宾王,在入长安谋职与西域从军的征途上,或后来在扬州挥毫书写讨伐武则天檄文的时候,是否回味起家乡南枣的醉香?千年以后的我们,从他激扬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热血的澎湃。宗泽带上家乡腌制的猪腿到了汴京,由此“火腿”被堂而皇之地列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上品。这位年届七旬、老当益壮的统帅,血液中奔涌的仍是家乡所赋予的不朽精锐。凤林王氏有位祖先名叫王袆,与宋濂一道主持编修《元史》,他们可谓文豪。作为翰林待制的文官受命出使云南,招降梁王,王袆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血洒滇池,为明朝江山的统一壮烈献身……从这方土地上走出的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他们心血中,闪烁着的是本色的光辉。

文化人往往敏锐,多情,善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的有关方和一批持有理想的文化人,在创办文艺刊物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又颇具意蕴的名字——《枣林》。《枣林》自诞生之日起,便在这片大地上茁壮成长,团结、培育一批批作者,蓬蓬勃勃的密集成林。

在纪念义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三十周年之时,我献上《真诚的祝福》;在纪念《枣林》三百期时,抒发了《我与〈枣林〉的情缘》。光阴悄然而逝,转眼到了《枣林》创办四十周年的日子,千里之遥的家乡朋友发来微信,叙述个中情感,引起我的回忆与思考。

这份满载家乡文艺界朋友优美文字和精湛笔墨的杂志,每期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案桌的时候,我定是即刻放下手中活计,翻阅欣赏,每每看到精品力作,激越的心情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

家乡的诸多文友往往是从《枣林》走上文坛的。杂志的编辑一茬接一茬,他们精心修改、编辑来稿,不留遗珠,不遗余力地培养、扶持新人。同时,他们又是作者,常以自己的作品引领后来者。往昔的诸位编辑与我始终保持诚挚、纯真的友谊,这种深厚的情谊,水冲不散,火烧不灭。

前段时间,收到老朋友骆有云快递来的《近者悦 远者来——美丽城镇建设的苏溪实践》。这是浙江首部以美丽城镇建设为题材的报告文学,集结了省作协和义乌当地作家深入我的家乡——苏溪镇,感受源远流长的孝义文化和千年不朽的诗意文化,生动描绘了我家乡城镇、工业、农村、教育、文化等建设的巨大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义乌在浙江省小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典型和样板的鲜活形象。美丽的家乡,文学的书写,我们从这时代的脚步声中,倾听到了历史沉重的鼓点和奋勇前行的号角。

家乡的这块文学土壤,毫无疑问是深厚的。多年来,创作的氛围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在浙中地区有目共睹。这让我们长期在外的故乡人,内心像花儿那样开放。

包容,创新,是《枣林》杂志一个显著的特征。无论是本土成长的作者,还是外来建设者中的文学爱好人士,在文学的层面上同样异彩纷呈。几位作者的小小说创作,可以说已经走入全国的第一方阵,有的年轻作者的小说被《人民文学》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期刊选用,有的网络作家的作品展露不同凡响的才华……这拨年轻的文学创作群体,有着鲜活的生气,志向高远,作品像家乡的枣花那样,香飘千万里。

土壤是枣林的根基,也是作家的根基。从这片土地上涌现的作家一批又一批,现健步走在前列的应该是年轻的后生。

2021-05-27 王贤根 ◆笔走万象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21470.html 1 3 枣花香飘千万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