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都会想起唐代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以我想把这首诗中的“雨纷纷”,改成“泪纷纷”。这泪,不仅是为逝去的亲人而流,更是为那些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烈而流。
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都要去村外的烈士墓去扫墓。我的老家在冀东一个普通的村庄,距离唐山市约40公里。1943年正月廿四,有100多名八路军住到了我们村。由于汉奸告密,第二天上午,周围两个据点的上千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我们村。八路军发现以后,留一个排作掩护,其余人往村东撤退。但敌人不仅有大马,而且有坦克,战斗打得非常惨烈。
最后,有62名八路军战士,在这场战斗中牺牲。其中最大的30多岁,最小的只有14岁。还有一位排长,据说家境很富裕,但他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决心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战斗结束以后,大部分烈士的遗体,都被周围各县的亲人认领。最后剩下11名找不到原籍的烈士,就由我们村的村民,安葬在村东的沙岗上。从那以后,每到清明节,村里人都要去给这些烈士扫墓,直到现在,从未间断。
当年外出读书的时候,我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走过烈士墓前》。参加工作以后,又写过很多与我们村烈士墓有关的文章,比如《假如烈士复活》《我在烈士墓前的遐想》等,有的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我在想,这些烈士有无父母?有无妻儿?他们死了,父母怎么办?妻儿怎么办?在这次牺牲的八路军中,有两个是亲兄弟,而且他们的父母,只有这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年轻战士,在春节之前刚刚结婚。
我在想,如果他们没有参加八路军,以后的生活又会怎样?会不会活到70岁、80岁?会不会儿孙满堂?可惜,他们那么早就走了,甚至没有吃过一碗红烧肉,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裳。当然,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国家的独立、繁荣和富强?
我在想,假如这些烈士复活,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可能,他们感到欣慰,自己的鲜血没有白流。可能,他们感到自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牺牲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21年7月1日成立中国共产党,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查到姓名的牺牲的革命者,共有370多万人。另有一组数字,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全国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共有2100万人。
矗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写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所有的革命先烈,都是英雄。他们的死,都重于泰山。我们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