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无锡一对新人用汉服照登记结婚被拒。负责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说,拒绝是因为“没有先例”,已将此事上报研究,等待上级答复。此事登上微博热搜,引起广泛关注。网友对于“穿汉服拍结婚登记照”的态度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确实不太严肃”,也有人说,年轻人穿中国传统礼服登记结婚,“很好看,很正式”。
短评:法无禁止皆可为。根据这一法治理念,用汉服照片登记结婚,若没有违反国家的相关规定,谁也无权说不行。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中,关于“受理结婚登记申请的条件”中明文规定“当事人提交3张2寸双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但并未就着装标准做出要求。按照这一规定,用穿汉服的照片登记结婚,没有违规,负责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办理。至于没有先例就不予办理,反映出了工作人员法治观念的落后。在工作中,是遵循先例,还是遵守法律法规呢?看来,要真正能做对这道选择题,不少公职人员还真得补补法治课。至于网友对于“严肃”与“好看”的争论,只是个人审美爱好的不同,不必强求标准答案。
近日,河南林州市教体局号召在该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捐赠压岁钱,奉献一片爱”活动。受到舆论质疑后,林州市教体局公开向社会道歉,称未经严格审批,内容不妥,决定停止该活动。
短评:这场被叫停的捐款,没有明确具体的受捐助对象,让孩子捐款干什么,全凭林州市教体局一张嘴说。一个负责教育工作的政府部门,不专心致志考虑教育,却干起了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的活,你说奇怪不奇怪?为什么要把捐款对象设定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学生呢?还不是看中这群羔羊在自己权力的圈里,弱小且不敢不听话嘛!既然不愿专心搞教育,还一门心思从孩子口袋里捞钱,这个负责教育的官员还是挪挪位置吧,公路收费站其实很适合他的。换个愿意专心搞教育且不从学生口袋里捞钱的人当局长,家长及社会各界不会有什么意见。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徐睿霞提交的《关于规范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使用家长微信群的建议》,引发大量社会关注。据悉,如今不少家长群已变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负担群”,家长拍老师马屁的“点赞群”,家长晒娃炫娃的“攀比群”。而老师面对家长群也头痛不已:因为有的家长总是觉自己的孩子最重要,在家长群中无休止占用老师的时间。
短评:作为家长与老师联系的渠道,微信家长群本无所谓好坏,但是,使用的效果却有好坏之别。家长群,是老师与众多家长共同使用的群,人数众多,当然得有个规矩。家长群的群规,一方面不能违背国家的普遍规定,另一方面也要有符合大多数家长要求的特别规定。比如,教育部在2018年回复全国政协委员时就已明确,不得通过手机微信、QQ布置作业,或者把批改作业的任务推给家长。这一内容当然应成为家长群的群规。家长群仅作联系之用。对于家长的个别问题,老师也应有权拒绝在群里解答,以确保可以把时间用于解决大多数同学的共同问题,这其实对所有的家长是公平的。家长群,是该有个规矩了。
如今,“刷脸”应用已十分普遍。“刷脸”之后的公民个人信息权保护也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担忧。
短评:“刷脸”,是基于存储人的外在信息进行识别的技术。可是,作为存储的一方,如果对用户的识别信息不尽保密之责,用户的个人信息将处于失控危险状态。因此,凡进行人脸识别的商户,必须具备对用户信息保密的能力并切实担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否则,不应要求用户进行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必须以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为前提,否则,无法无天的“刷脸”,将让很多人没有“脸面”。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日,江苏扬州警方通报一起涉及百余名外籍人员的非法就业案件。犯罪嫌疑人多次以虚构入境事由骗取短期学习签证的方式,帮助百名外籍没有外教资质的人员非法入境,并安排到英语培训机构当外教,从中获取中介费数十万元。目前,7名组织者已被拘留。据悉,一些家长迷信洋外教,某些非法中介机构、培训机构觉得有利可图,就铤而走险,联手包装“伪外教”骗取钱财。
短评:要让家长识别洋外教的真假,确实很难。有关执法部门的监管措施是否应当前移,比如,要求培训机构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公开经过执法部门资质确认的合格外教的信息与照片,在教学场所张贴,并且明示,没有在媒体上公布经过执法部门认可的外国人,不可作为外教。把外教资质置于执法部门的监管和学生家长的监督之下,李鬼冒充李逵的机会将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