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入主白宫,国际社会唯恐避之不及的狂澜既倒与大厦将倾之噩梦终未成真,已探谷底的中美关系有望转圜。国内媒体推出的《别了,特朗普》《别了,蓬佩奥》等评论切中时弊,显然以《别了,司徒雷登》为模板。在新华社1949年8月18日发布的这篇文章中,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为典型,毛泽东高扬中国人的骨气与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并呼吁“写朱自清颂”。
“美国的‘救济粮’”即“美援面粉”。1948年6月19日,“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110位清华教师签名“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宣言由义乌籍清华教授吴晗起草。之前一天,当吴晗带着宣言草稿来到朱自清府上,“他一看了稿子,毫不迟疑,立刻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也不例外,他用颤抖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吴晗回忆)。
朱自清签字时手之所以颤抖,乃因长年罹患胃疾而病入膏肓;朱自清之所以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只因“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朱自清日记)。
一个半月之后,朱自清自述“骨瘦如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以弥留之言,朱自清走完其短暂而灿烂的人生。
主祭葬礼的冯友兰泣书挽联:“人间哀中国,破碎山河,又损伤《背影》作者;地下逢一多,心酸论语,应惆怅清华文坛。”既悼朱自清,亦思闻一多。
其实,任教春晖中学时期,学生作文里的朱自清“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尤其“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
朱自清并未饿死,肇因乃胃中旧疾,源自八年昆明坚守。
七七事变当夜,朱自清忿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随即别离清华园,南渡赴滇。在西南联大,朱自清只得以作文育人来“壮志饥餐”抑或“笑谈渴饮”。身为清华教授,朱自清“常夸耀不知饥饿为何物”,鉴于战时的艰难与艰辛,“现在一到十二点腿也软了,手也颤了,眼睛发花”(朱自清日记)。饥饱往复,日积月累,终成痼疾。抽搐与呕水乃常态。
至抗战胜利在即,47岁的朱自清已“变得那样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睛也失去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瘦削劳倦之态”。从朱自清那双“黑珠作晦暗色,白珠黄黝黝的,眼角的红肉球凸露出来”的眼睛里,吴组缃看到一个生命的油尽灯枯。
朱自清“黄昏前后镶嵌到绿茵茵窗口边憔悴清瘦的影子”,让沈从文刻骨铭心。沈从文哀叹,“《毁灭》与《背影》作者”竟然“没有散文没有诗”。
西南联大并非影片《无问西东》所绘的田园牧歌。清华“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怒诉古人所言“著述穷而后工”为“徒欺人耳”。
欧阳修提出古代诗学的重要命题:穷而后工。穷,指的是坎坷遭际。生命道路越崎岖,人生体验愈丰富。如冯至笔下的杜甫“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故而,曹雪芹慨然道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月20日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自创诗作《我们攀登的山》的戈尔曼,登临礼台乃万幸,其饱尝幼年语言障碍与非裔身份以及近四年特朗普乱象乃不幸。穷乃诗人之大幸,“愈穷则愈工”。
再穷,却绝不可危及生存与健康以及人类社会基本价值取向。
面对新时代中国迈步强国征程,拜登政府不必施舍无需打压。倘若中美携手共建人类家园,则全球大幸诗家更幸。